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浅谈对话教学情境创设

福建省福州市潘墩中心小学 王光华

【摘 要】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高质量的对话过程。教师要着力于因势利导,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创设对话教学情境,成功架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通畅、生动、积极的“对话平台”。本文着重运用课例阐述对话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文本对话 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



一、绪论



“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话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如何因势利导创设对话教学情境,成功架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通畅、生动、积极的“对话平台”,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感悟、内化与迁移,是每个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命题──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与表达特点,从而实现教师、学生、文本有效对话,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身心受到美的陶冶,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针对不同文本创设恰当的对话教学情境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如何巧妙的把这“一切事物”教授给学习者?这又是一门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对话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学生能在真挚的情感世界中体验文本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冲击力,从而形成从感性认识深华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学习过程。



当然不同文本由于体裁内容上的差异,各自表达的侧重点和学习要点、难点也就不尽相同。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文本,精心创设恰当的对话教学情境,推进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进程。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主要构成是叙事文本、写景文本及诗歌等内容的文章。现尝试针对这三类文本的对话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论述。



叙事性文本对话教学情境的创设



叙事性文本通过描述一定故事情节,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借以讴歌人性的光辉、赞美事件本身表现出来的真善美或批判假丑恶,有较强的阅读性。



叙事性的文本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是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特定背景之下人物的特定言行与学生的经验认知有较大的差距,往往成为学生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障碍,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巧设对话的情境。



1.语言描绘情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是课堂中各种形式灵活的对话过程,主要由教师的语言进行引导调动。教师绘声绘色而充满情感色彩的生动语言所营造出的愉悦、逼真的对话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为学习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导入《窃读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对话情境:同学们,如果把自己比作某种动物,你会把自己比作什么动物,请说明理由。学生马上就被这个奇特而带有童趣的问题给吸引住了,产生了强烈的“对话”欲望,畅所欲言,纷纷介绍自己的特点。之后我顺势导入:“有一个和大家同龄的美丽小姑娘却把自己比作了一匹贪婪的恶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在《窃读记》寻找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兴奋地阅读课文,自觉与文本“对话”,从而很快从字里行间品悟出林海音的这份贪婪源于对读书的渴望,她这份求知若渴的情怀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最后,在学完这一课,让学生谈感悟时,引导学生“跨越时空”对林海音说几句心里话。学生放开思维,说得淋漓畅快。有的说:林海音,我佩服你的坚强,为了读书,要受那么大的委屈;有的说:海音同学,你真好学,我跟你比起来太渺小了,爸爸妈妈为我买了很多书,但是我却经常随便翻翻就不看了,真是不应该;甚至有的真诚地说:海音,如果可以,我要作你最要好的朋友,欢迎你随时到我家看书……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总结:是啊,‘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海音充实快乐,哪怕阅读要面对种种歧视和责难。阅读让我们成长而收获智慧,只要我们愿意投入的阅读;所以让我们和小海音一样和书籍做朋友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因此,在教学这种叙事性强的文本,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恰当的对话情境,构建一个发散性的对话情境,就能激发起学生的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教师应当积极地从学生的认知实际以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切入,建立具有共情效果的话题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文本的对话、学习,那么这样构建的课堂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语言情境的创设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完全沉浸在文本说描述的故事情节之中,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悲欢,学习无尽思索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



2.音乐渲染情境



让学生走进叙事性的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文本,实现与文本零距离“情感对话”,是语文对话教学的能否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渲染文本情境,能够加快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的步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所有人为之惋惜、愤怒。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小女孩的凄凉,我从一些影视作品剪辑合成了一段反差巨大的音乐,乐曲的前半段是欢快的《铃儿响叮当》背景音乐中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后半段则是忧郁低沉的《G弦上的咏叹调》夹杂着寒风的呼啸,中间教师辅以深情的解说,“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大家都沉浸在快乐幸福之中,而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无力地徘徊在这寒冷的街头,她就是……”音乐渲染和教师的描述让有的学生泪眼盈盈,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文本。



音乐是灵魂的颤栗,文字是情感的结晶。音乐与文学都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表达,两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汇各自塑造出令人感慨深思的意境。音乐的语言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文学的表达更贴近现实,显得更直接。两者相通相连,具有同样美好的意蕴。



因此,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选择气质吻合的音乐作为情境对话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一种由饱含深情的音乐和美丽的文字构成的艺术文化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世界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那些饱含作者或喜爱同情褒扬、或憎恶批判等真挚强烈的情感的叙事性文章,选择恰当的音乐渲染对话教学的情境,往往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音乐与文本的意境形象有较大的差距,那么不仅无法实现用音乐渲染情境的目的,还起到反作用,妨碍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感世界。这要求施教者自身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够为不同的文本度身设计音乐情境,起到积极的教学作用。



3.情境演说异构对话情境



情境演说,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给定情境,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在既定情境下的言行。这是一种表演式地说话练习。通常是作为文本对话情境的拓展与延伸,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例1《草船借箭》



在上《草船借箭》最后一课时,我把当时中央电视台很火爆《实话实说》栏目引进课堂,打造一个别开生面的对话平台。



投影出示幻灯片:







“实话实说”之



《草船借箭》篇



现场直播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创设对话情境,教师扮演实话实说主持人,现场的学生自由选择扮演文中的诸葛亮、曹操、周瑜等角色接受采访,现场访谈人物的角色可以转变,同时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并及时作出补充性发言。甚至主持人和嘉宾的角色也可以互相转换。例如采访诸葛亮的问题包括:



(1)您是否知道周瑜让您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枝箭,是故意刁难您?



(2)您既然知道其居心险恶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



(3)您借箭为什么一定要在第三天,而且要在这一天的四更天呢?



(4)为什么要铁索连船,并一字摆开呢?为什么要调转船头让船的另一面也受箭呢?



……



对周瑜提出的问题,包括:



(1)您为何要请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枝箭?



(2)您叫工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齐全,用意何在?



(3)诸葛亮如期交箭,您终于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此刻,您觉得在哪些方面比不上诸葛先生?……



创设一个较为逼真的故事情境,从而让学生通过对角色的把握,内化文中人物的言行,让师生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中,完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安全、愉快”的对话过程。学生参与的讨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活动持续到了课后,班级里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课例2《矛与盾》



《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寓意,我设计了最后的拓展环节:同学们,如果有一位军需处处长,因为战势的需要,要买大量的矛与盾,作为矛与盾的推销者,你应该怎样才能够成功地推销这些矛与盾,并建立良好的供需要求的呢?



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纷纷讨论。孩子们积极而热烈的回答,提炼出以下几种答案:



1)打价格战,打五折,以不低于成本价的最优惠价格销售;



2)提高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买二送一,买一对矛盾就送一盒创可帖(这是一条颇有远见的销售策略,如果孩子的阅历更丰富些,可以有更好的搭配促销内容);



4)我重金聘请吕布做产品形象代言人,对进行产品进行包装(用这种现代广告方式树立品牌效应);



……



孩子们纷纷面红耳赤地介绍自己推销方案,并积极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产生激烈争辩,包括三鹿奶粉、周正龙拍华南虎等事件都成了学生论点的佐证。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达成了共识──产品的质量是竞争的根本,自我吹嘘是没有市场的……课程终于圆满结束。学生的辨析替代了教师的讲解,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对话是深入而广泛的,《矛与盾》的课堂成了学生对现实生活反思与提炼大平台,不同的生活阅历与人生见解在这里交流碰撞,这种情境对话实现了对文本的跨越。



教师应该深入发掘教材自身的潜力,将静止的教材变成活动的,将学生所喜欢的各种媒体形式运用到教学中来,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极度吸引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更应该恰当地拓展课堂的时空:将学生的旧知与新知结合起来,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说、演、读。同时将各种新潮的社会现象巧妙地呈现于课堂,创设一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使课堂模拟出学生将来所面对的社会生存环境,体现语文教学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