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作文教学要关注创新


学生的一篇习作,在语言的运用、构段方式、主题思想等基本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还具有新颖独特、有创意、与众不同的特征,这篇习作就很容易得高分,这是语文老师都有的体验。因为作文最忌讳和别人雷同,那样会给老师留下抄袭的印象,结果会吃亏很多。尤其是评奖作文。我经常参加区级的学生作文评奖工作,在这方面的体会很深。所以,我认为老师在平时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换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今天可能是在进行习作训练,无所谓重大的社会责任,但是将来是要会面向社会和公众的,那时候,不管是发言稿、经验总结、工作报告、书信来往,甚至是创作等等,都是要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的,那就必须要具有新的视觉,给公众以新的观点,否则,你的讲话没人去听,你的报告没人去看,你的创作没人认可。所以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是很重要的。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呢?

一、习作训练要走向开放的社会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不能只是圈定在课堂上和书本中,也不能只靠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而是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因此,教师确实需要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空间,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参观工厂,采访人物,让学生在直接的生活体验中捕捉新印象,寻找习作的灵感,这样就会“言之有物”,学生有话说,也才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自然学生也会更喜欢作文。比如: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然后写调查报告;还可以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环保,通过习作去进行环境保护的呼吁;也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丰富的原野气息,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等等题材,不可能一一列举。但是不管怎么说,习作训练只有定位走向开放的社会,那才可能丰富多彩而更具有活力。

二、作文题材要围绕生活的热点进行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学生对一些常见的作文题材,如记一个熟悉的人,记一次活动或写谁勤奋成才的一类题材普遍不感兴趣,而对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近的题材,如班级里的一件趣事、我的成长烦恼、我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社会趣闻、网络流行等,觉得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有感需要抒发。同时,学生对一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题材以及科幻题材,如环境保护、热点话题、我的家庭、长大后的我、克隆、网络……,兴趣都很浓。因此,教师在选择作文题材时,应注意多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热点,让学生习作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成为记录着他们生活印迹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把自己的优秀习作用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经常欣赏交流,使之具有成功感和幸福感。处于幸福之中的人是不会感觉到疲倦的,是激情洋溢的,是会出现灵感的。

三、语文教学围绕习作的好习惯多引导

1、大量进行阅读。通过不断地阅读,进行积累。阅读的过程既是吸纳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发联想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的精神会被引入一个审美的想象空间,他们在品评和欣赏中升华着自己的道德水准,提高着自己的文化功底,同时会更有效地激发着他们的表达欲望,学生作文起来也就不会费力费神了。

2、引导学生勤于观察。观察是积累的前提,是写作的生活基础。只有观察细致,才能把文章细节会写真写活。所以语文教师平时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老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捕捉习作的素材,并指导学生简单扼要的记录观察所得。最好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易于携带的小观察记录本。随手而记,随心而写,自由自在,不作为必须,只是一个习惯。

3、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做记录不仅可弥补记忆上的欠缺,最主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再说,记录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记录后,要提醒学生经常翻看,经常进行再思考,并把思考的记忆随手写下来,珍藏这些瞬间的灵感。进而为再创作做好铺垫。

4、多练笔这是写作必需的过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个谚语,也适用于学生的写作。学习是需要不断反复的过程,不断运用的过程,习作也是如此,只有经常练,反复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写作的技能技巧,正所谓“熟能生巧”吗。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记多写,养成习惯,并要经常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展示,必要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向一些学生报刊杂志投稿,以此检验学生的习作成果,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学生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