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苏志敏



  观察力是学生深入社会,认识世界的最基本能力,是小学高段写作的源头活水。没有观察,写作文就失去了生活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眼中有物,习作才会言之有物。习作离开观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是不是有了观察就能把习作写好呢?答案显然是“不一定”。有时先进行一番观察,多数学生仍然觉得没有啥可写的,头脑一片空白,“巧妇”无“米”难成“炊”。原因就是对身边的人、事、物、景等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未能形成鲜明、形象、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指导。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进行了点滴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观察兴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前提,没有兴趣,就谈不上观察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对事物敏感,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总想探出个究竟。根据这些年龄特点,给学生提示出具体的观察范围,让他们自觉地去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尚未完全了解的事物。如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霜风雪雨的景象;桌椅、自行车、文具盒等的结构、功能;鸡、鸭、鹅,猫、狗、猪等的生活习性;花、草、树、木的不同特征以及一年中春、夏、秋、冬的变化等等。这样从多方面指导,不仅激发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在感悟中更加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此外,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演讲赛、课本剧、竞选班干”等语文教学活动和“击鼓传花”、“打冰尜”、“丢手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在活动前要明确观察任务,设计观察程序,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产生了浓厚的观察兴趣。



  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丰厚的源泉。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身边的事物,热爱生活,充分地感悟生活,通过写观察日记广博地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只有对身边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观察兴趣,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写观察日记的好处,懂得写好文章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明白勤观察,多练笔,“博观而疏取,厚积而薄发”。就会自觉地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系统的观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的提高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



  在对事物的观察中,要指导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要用眼睛看,认真观察“人、事、物”,抓住特点,如观察课文《少年闰土》插图上闰土的外貌特点要抓住“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和“小毡帽”三个特征;用耳朵听声音,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要听广播、歌曲、闹市的喧嚣之声……如春天里,泉水叮叮咚咚地欢唱声,虫叫鸟鸣等的万籁之声;用鼻子嗅,运用嗅觉感知事物的气味,如花香、鱼腥等;用手摸,运用触觉感受事物的形状、质地,如用手感知小猫柔软光滑的皮毛;用舌头尝,人的味觉细胞多数集中在舌部,有时为了研究味道,就必须亲口尝一尝,如各种蔬菜、水果和食品等;用口问,在观察事物中,要边观察边问,有时需要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才能获取知识,积累写作材料。遇到困难,也可请教老师及长辈,或查字典,翻阅书刊、报纸等,或者利用网上资源查找相关资料;用脑子思考,观察时要勤思善想,把观察到的事物、景物,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样运用多种感官所观察的事物,就会在头脑中留下全面、具体、鲜活的印象。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认真观察习惯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也就是要解决如何观察的问题。



  1.观察的目的要明确



  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在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尽管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人或事最了解,最熟悉,但是观察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作文内容也空洞干瘪。这是因为学生在观察时毫无目的性。世事洞明皆学问。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时时留心自己身边的人或事,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教师指导下的观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落实目的要求。低年级可以就人或事物的某一方面指定学生去观察,如妈妈的眼睛,教师的白发,小动物的皮毛,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的形状和颜色等,目的要明确,但要求不易过高。中、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要围绕着事物的几个方面提出要求。观察人物要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性格特点等方面观察。观察动物要从它的皮毛、颜色、体形、神态、动作、生活习性等细致地、耐心地观察,同时要反复地比较与别的动物有什么不同,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特点。比如小白兔,雪白的皮毛,长长的尖耳朵,宝石般的红眼睛,三瓣嘴、短尾巴,走路一蹦一跳的,以及胆小,爱吃萝卜和白菜等,这些都是小白兔的主要特点。这时学生再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出来,文章才会写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



  2.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



  就习作而言,观察是习作的基础,是习作必走的第一步。一篇好的作品,不但要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还要条理清晰。观察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习作就是按这样的顺序写下来的,观察有序,才能言之有序。观察自然景观可按照由远及近,(如《长城》一课对长城的观察),或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概貌,其顺序是整体──部分──整体;观察事情的发展过程,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观察事物的细节,其顺序是部分──整体──部分。此外,观察可以是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外及里,或由里及外……总之,观察的顺序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可以灵活的对事物进行有序的观察,《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作者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观察叙述的:先领略沿途风光;接着来到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再观察怎样通过空隙来到了内洞;最后是出洞。另外在观察的时候,还要注意观察的方位、角度和先后顺序。如游览成吉思汗广场,广场美在何处呢?一个同学到了广场,他重点观察了表现民族风情的无檐柱、木刻楞房子的人文景观和小河岸边的垂柳、鲜花、假山和喷水池自然景观,他采用的是移步换景观察法,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转换抓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进行观察的。再如有位同学观察大公鸡。他主要观察了大公鸡的鸡冠、眼睛、翅膀、羽毛、走路的神态和打鸣时的情景等等。这样指导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实践,就能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了,习作也就能达到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言之有序了。



  3.运用多种感官抓住事物特点观察



  在指导学生学会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同时,还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观察事物往往不细致,抓不住事物的特点,在指导时,我抓住那些容易被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细节,提醒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观察时光用眼看还不行,还要用耳听、手摸、嘴问、鼻闻,更重要的是用大脑去思考,那种不动脑筋的看,不能称之为观察,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生动具体。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本上都是菜农的子弟。他们对于各种蔬菜和农作物种植耳濡目染,非常熟悉,这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观察实践天地。为此学农观察日记在我校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从低年级起我就指导学生写学农观察日记,指导学生观察蔬菜各生长阶段的特点,生长习性;观察家长种植蔬菜的劳动过程和技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不断丰富逐渐提高观察要求。观察植物,要把视点放在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各器官上,调动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嗅一嗅,尝一尝,思一思等抓住植物各器官形状、颜色、气味和味道等特点。同时注重对比观察的指导,就是把两种植物或几种植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观察。如观察辣椒和番茄,幼苗期重点观察两种植物的茎、叶,成株后重点观察花、果实和种子。随后再进行详细描述,就能把植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浓,积极性高,脑、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充分参与到了活动中,提高了捕捉事物特点的能力。



  总之,观察并非简单的理解为“看”,而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感知和体验,并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寻求一定的方法,有效的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特色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