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词意理解新策略
来源:
2021-05-27 13:48:32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文章欣赏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词意理解新策略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虎牙小学 孙长俊 指导教师:邢 云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词语理解教学方法与传统词语理解教学方法相比,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本文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提炼出新的实施策略:一是借助画图、游戏或课件,化静为动,使词语内容动态化;二是创设“真实”情境,使词语理解语境化;三是唤起生活体验,感悟词语内涵;四是挖掘词语内涵,巧妙列举词语内容,补白对话,使词语含义具体化、形象化;五是在表达和写作中深化对词语的理解;六是联系全文内容,拓展词语感悟空间;七是在有层次的朗诵指导中理解词语。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词意理解 教学新策略
词语理解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进行词语教学?无疑,借鉴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和一些一线教师的巧妙教学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现本人就对一些教师的词语教学策略进行一些剖析,以飨读者。
一、化静为动,使词语内容动态化
小学低年段学生,掌握字词量有限,他们理解词语往往依赖形象,依赖语感,词语教学如果生硬灌输,学生往往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就事倍功半。但如果教师依据低年段学生依赖形象思维的特点,把静止的词语动态化、形象化,就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词语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一:窦桂梅教师在上浙教版二上《落叶》时,就采用了画图、出示动态视频的教学策略将词语理解形象化。
【出示课件: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师画图,体会“一片一片”的意思。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这里面有一个词重复用了两次,说!
生合:一片一片。
师:哦,我明白了!这是?
生:一片。
师:哦,我懂了,明白了,(师画二片叶子。)一片一片就是两片哦。
生:不是。
生:是很多片。
生:意思就是一片又一片的意思。
生:一片一片一直往下数,好几片。
生:一片一片就是好多片叶子都飘下来,飘来飘去。
在这里,教师通过画图,有意设置误会,把词语理解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图画想象,每个人心中都勾绘出了一幅落叶飞舞的美丽画面,很好地理解了一片一片的含义。
片段二: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一课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描写各种花开的词语,则采用了做游戏的方法。
教师先指名学生读《花钟》第一段,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种花开的样子,教师边听边用纸片贴出相关词语:吹起喇叭绽开笑脸 梦中醒来 欣然怒放 含笑一现
师:你们理解“含笑一现”的意思吗?
生:(边表演笑的表情边说)就是笑一笑的意思
生:就是笑了一小会儿
生:就是笑一笑就不笑了
生:就是笑的时间很短
师:(出示昙花开放的课件讲解)是呀,昙花开花的时间极短,只在晚上开三四个小时,开了很快又闭合了,马上就谢掉了。
师:我们现在用自己的小手、笑脸模仿一下“含笑一现”,好吗?
师生脸上带着笑意,两手张开,然后较快合拢,做“含笑一现”状。
师:你们还知道其它词语的意思吗?
教师出示有关牵牛花、蔷薇花、睡莲、万寿菊等花的样子和开放时的情态的课件,让学生观察。
生:牵牛花像喇叭 (生边做吹喇叭的动作,边说。)
师:这叫——?
生:吹起喇叭。
生:蔷薇花我发现它全都开了,像人的笑脸 (生用双手捂着脸,再完全打开,露出一张可爱的笑脸。)
师:这叫——?
生:绽开笑脸
生:我最喜欢万寿菊。因为它开得很鲜艳,很饱满
师:这在文中用一个词形容就是——?
生:怒放
师:看到万寿菊它开得很鲜艳,很饱满,你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
生:欣然
师:那合起来叫——?
生:欣然怒放。
师:我们就一起来演一演“欣然怒放”的样子吧!
师生双手张开,托着脸蛋,脸上满带笑意,做“欣然怒放”状。
在这里,教师借助课件,先让学生观察花开的样子,再通过用小手模拟动作,配以表情的做游戏的方法理解这些词语。这样,将难解的词语动态化,加强了词语的形象性,深化了学生对词语内涵的理解,使往日的枯燥词语解释变得鲜活可见,富有立体感。
二、创设“真实”情境,使词语理解语境化
有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词语的含义,常常结合课文内容精心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词语的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词语的内涵。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课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意思,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
师:猫头鹰当了“万兽之王”后,他命令森林里的动物们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假如,你是里面的一员,你会怎样说?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讨论完之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刚才你一言,我一言地讨论开了,这种场景,用书上的一个词怎么概括?”学生由于置身于此种氛围之中,很快便答出了“议论纷纷”这个正确答案。接着,教师扮演一只鸟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其他同学也纷纷扮演其它动物“叫苦”,就在这“叫苦”的当口,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这叫——?”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叫苦连天”。这种理解词意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教师特意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词语,这与以往单纯地让学生解释词语并造句的传统教学策略相比,效果要好得多,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唤起生活体验,感悟词语内涵
在词语理解中,如果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一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中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时就采用了这种策略。
师(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荫道上,应接不暇。
师:结合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景象,想象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了大街上到处是鲜花,五颜六色,十分漂亮!
生2:我想象到的画面是走进了大花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花,还有许多的人在欣赏这些花儿。
生3:我好像还闻到了花的清香!
师: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师: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指名读词,引导学生发现它侧重写花的形态。)
师:(描述课件画面)这些花有红有紫,有黄有白,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是“姹紫嫣红”。
(指名学生读句子,读出“姹紫嫣红”的美景,引导学生发现它侧重写花的色彩。)
师:不光一家窗前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是花的长廊,花的海洋,真是让人——
生:应接不暇
师:“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
生:“暇”字。
师:“暇”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上说的是“空闲,没事的时候。”
师:你预习很到位,“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
生:没有空闲,很忙。
师:“应接不暇”呢?(出示课件,学生欣赏画面)
师:这里的花非常美丽。看了左边又想看——
生:右边。
师:看了楼上又想看——
生:楼下。
师:看了近处的又想看——
生:远处的。
师:看了怒放的又想看——
生:还没开放的。(师补充——含苞欲放的)。
师:看了这条街,还想看——
生:那条街的。
师: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这就叫——
生:应接不暇。
师: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生:应接不暇。
师: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的眼睛看不过来,这也叫——
生:应接不暇。
师:生活中,你有过“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学生用练习用“应接不暇”说话。)
生1:东湖的美景让我应接不暇。
生2: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美味零食让我应接不暇。
……
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些词语时采用了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再还原课文,拓展到生活中运用的策略,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先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发现词语,并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所描绘的画面,随之出示课件,展现其所描绘的画面,借助画面,对它进行形象化的理解,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则先理解“暇”的意思,再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这样学生于语境中,于生活经验中,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训练了语言的迁移与运用能力。这种教法,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就词解词的不良做法,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便于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词语,完成教学。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