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优秀教学随笔:不要让错误轻易溜走
来源:
2021-05-28 11:42:41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不要让“错误”轻易溜走天津市大港教师进修学校 王德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如何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呢?老师们在教学中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问一问:“对吗?”,然后擦掉错误,写上正确的答案。这样做本身并没有问题,但认真思考,擦掉错误的同时,我们同样失去了一种更好的引导机会。因此,我们要善待“错误”,慎思“错误”,把握好这一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
案例: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
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7的乘法口诀。师生共同探究得出了第一句和第二句口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谈论,放手让学生探究。
师叫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生板书到5个7时,写出:5×7=42,五七四十二。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观察。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呀?
生全体:没有。
师:再仔细看看。
这时有学生发现了,举手示意:有。
师指名回答。
生:应该是5×7=35,他写成42了。
师:能改正过来吗?
生:能,是35。
师檫掉原数,修改成35。
是学生写错了吗?这里不仅仅是写错的问题,说明学生不是很理解。
教师改正过来学生就理解了吗?当然不可能,学生会“涛声依旧”。
教师可以不急于改正错误,应该把握这样生成的问题资源,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刻理解乘法口诀的编制道理。如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很快的判断5个7是35还是42呢?”这样可以从根本上理解两个问题:
一是乘法口诀的含义,五七三十五,就是5个7是35;
二是每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关于7的口诀,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7,四七二十八,那五七就比四七二十八多7,就是三十五。
进而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更深层次的内容。
不能让思维走回头路
天津市大港教师进修学校 王德鹏
学具操作,对促进学生思维活动能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但具体的操作活动只能是支持思维活动,当思维有具体形象过渡到形象思维后,就不能再回到操作中去,也就是说不能让思维走回头路。
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问题:一条20米的笔直小路,如果在它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需要几棵树?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模仿种树的过程,得出三种情况:
1、两端都种:(黑板贴图示:一条线段平均分四段,两端植树,植5棵树)
2、一端种树:(黑板贴图示:一条线段平均分四段,一端植树,植4棵树)
3、两端都不种:(黑板贴图示:一条线段平均分四段,两端都不植树,植3棵树)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
师:大家再看一看,这条小路有几个5米?
生:4个。
师:4个5米,也可以说有4个间隔。那他们都是4个间隔吗?我们来一起数一数。
师生共同数每种情况的间隔数。
师:间隔的数量,我们可以称作是间隔数。板书:间隔数
师:刚才间隔数我们是数出来的,那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生:20÷5=4(个)
师板书。
师:20除以5,得到的是什么?
生:间隔数。
师:通过计算发现他们的间隔数是一样的。同学们再来看,那种情况下种树的棵树与间隔数是一样的?
生:一端种树,棵树与间隔数是一样的。
师:另外两种情况谁来?
生1:两端都种,棵树比间隔数多1。
师板书:间隔数+1
生2:两端都不种,棵树比间隔数少1。
师板书:间隔数-1。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说?
生完整汇报三种情况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师:同学们再来看,说明种树的棵树与谁是密不可分的?
生:间隔数。
师:好了,老师想把这条小路延长一些,然后把树种的更密一些,那同学们还能知道种多少棵树吗?
生:能。
师:我们来看。
教师课件展示线段图和题目: 24米的小路,每隔3米种一棵。
生汇报有三种情况,9棵、8棵、7棵。
师:那真的需要这么多树吗?我们请同学上来通过种树验证一下好吗?
生利用计算机“拖拽”功能操作验证。
……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直观形象的发现了在植树活动中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并且明白了用算式表示间隔数的道理,那么,操作活动的作用已经发挥出来了,学生的思维应该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但教师在后面把小路延长后,仍然让学生通过操作来验证种树棵树,显然思维“往回走了”。这样能说是促进思维发展吗?
在这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计算来验证棵树,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