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回想课改至今,自己伴随课程改革所走过的正是一段从无到有的艰辛探究之路。而作为行路人,我也有千般感慨想和大家分享。
记得课改伊始,新课标中的一段话: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石激起千层浪。探究性学习方式一时间备受老师们的推崇。许多老师认为课堂上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才是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我自己也热衷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但这一过程却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一路走来,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走了不少弯路,但当我绕过荆棘回归正道后,心中那份喜悦是无以言表的。下面以自己三次执教“小数的性质”一课的教学片段的对比,向读者展示自己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认识、研究、发展、提升、感悟的过程。第一次:走老路——设计精心、扎实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1994年4月,福建省数学教育教学学会,邀请我到厦门同安实验小学为年会上一节观摩课,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一)操作演示,引出等式1、出示一张长3分米的红色彩带,请一个孩子上来量一量这根彩带有多长?(5分米)还可以说成是……(50厘米、500毫米)2、 5分米是多少米?(0.5米)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过程,师拿出一把米尺。那50厘米又是多少米呢?(0.50米)为什么?500毫米呢?(0.500米)3、 0.5米、0.50米、0.500米大小相等吗?为什么?出示:0.5米=0.50米=0.500米。4、出示两张正方形图。问:谁能在图中表示出0.30,那0.3又该怎么表示呢?
5、0.03和0.3的大小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①重叠,发现大小一样;②10个0.01等于一个0.1,所以0.30=0.3)出示:0.30=0.3。(二)观察概括,得出规律1、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个等式:0.5米=0.50米=0.500米,什么变了,什么不变?0.3=0.30呢?2、通过观察你得出了什么规律?①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②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3、这两个规律合起来用一句话该怎么说?(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4、刚才同学们得出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小数的性质。反思:在年会观摩课上,我设计的“小数的性质”这一节课,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时隔12年,再一次去研究它,不难看出它的好有着很明显的时代印记:教学方式过分偏重讲授,教师包揽了太多,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太少,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的孩子,在这节课中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我们也发现它并不是一无是处,接受性学习使孩子系统扎实地掌握了小数的性质,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二次:急行军——放任自流,盲目追求探究的形式2002年,我作为福建省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应邀到南安上观摩课。那时我刚刚顺利通过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论文答辩,我撰写的关于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论文,获得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们的一致好评。于是我决定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再教“小数的性质”。都说世间最难把握的就是“度”,没想到,这一次试教,我真的在这“度”的把握上,滑了一跤。以下是我执教该课的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鼓励猜测老师出示:(1)0.1米、0.10米、0.100米,问三者大小怎样?(2)0.30和0.3大小怎样?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二)利用工具,检验猜测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些工具,(米尺、数位顺序表、方格纸)请你们用这些工具来检验刚才的猜测是对还是不对。(三)观察对比,找出规律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0.1米=0.10米=0.100米,0.30=0.3,下面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等式,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为什么变了后大小不变。(四)概括总结,得出性质谁能用一句话归纳出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就叫做小数的基本性质。出示课题:小数的基本性质。请大家一起读小数的基本性质,边读边把关键词画下来。反思:我满心期待孩子会选取米尺、格子图、数位表对两组等式进行验证,这样课堂上会有大好的自主探究局面出现。可是课堂上的情形不容我乐观:孩子拿着尺子、方格纸无从下手;即便动手的也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盲目乱动。一节课下来,我上得很辛苦,无效的探究花去很多时间,可效果却不好,课时任务也无法完成。课后静下心来思考才发现问题所在:首先,我的备课工作做得不到位,“备孩子”一环节被忽视了——此次教学属于借班上课,该班孩子没有自主探究的学习经验和习惯,小数的意义这一知识储备也不足;其次,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把握好“探”与“引”的关系,盲目放任学生去自主探究,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不敢大胆地进行引导,一味地体现孩子的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重要地位。第三次:迈稳步——“引”“探”结合,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不误2004年5月,福清市课改开放日,有关人士邀请我在福清实验小学为福清市数学教师上课,并做有关“正确认识数学学习中的探究与接受”的讲座。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我决定三上“小数的性质”。教学过程如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播放小猫帮妈妈买手套遇到问题的录像。(小猴卖8元、小鹿卖8.0元、小山羊卖8.00元)到底到哪家买便宜呢?从而引出8元、8.0元、8.00元写法不一样,但是所表示的钱数一样的问题,这里是否隐藏着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二)大胆猜想,小心求证1、请你们猜一猜: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相等吗?0.3和0.30呢?2、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工具:米尺、方格纸、数位顺序表,请你们独立思考,你们准备用什么工具来验证0.1米、0.10米和0.100米是否相等;用什么工具验证0.3和0.30是否相等。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统一意见后请小组长汇报。(师参与小组讨论,为小组出谋划策)3、组长汇报,老师适时进行引导。例如,当孩子说要选择米尺验证0.1米、0.10米和0.100米时,我问:“为什么你用米尺来验证0.1米这一组,而不用它验证0.3和0.30这一组呢!”4、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工具,分组进行验证。精彩在此处出现,孩子们想出了三种不同的验证方法。(1)学生利用直尺验证:0.1米是1分米,0.10米是10厘米,0.100米是100毫米,它们在尺子上所表示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0.1米=0.10米=0.100米。(2)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验证:把0.30和0.3写在数位顺序表中,从数位顺序表中看出,它们的位数虽然不同,但“3”所处的位置相同,所以0.30=0.3。(3)学生利用正方形图来验证:0.30是30%,0.3是3/10。从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图中取其中的30份,就表示0.30,从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图中取其中的3份,就表示0.3。从图中很明显地看出,0.30=0.3。或者可以想: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是3个1/10,所以0.30=0.3。反思:由于有了第二次的教训,我这次在上课时,创设的情境为孩子后面的探究搭起了新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桥梁,这个桥梁为孩子的大胆猜测奠定了基础。在孩子验证之前,我为他们留下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时间,在他们汇报的过程中又及时给他们以指点,这样就为他们的顺利探索铺平了道路。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学效果也好,下课了孩子还舍不得离开。课后访谈中,孩子们说,“以前上课总是我们听老师讲,今天林老师让我们自己像科学家一样通过猜测—操作—验证—观察—对比,发现了小数性质,我们真的很开心。从此可以看出,通过一堂课,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能力。”三次教学“小数的性质”,其中的酸、甜、苦、辣,是我在新课程改革之路上收获的一笔巨大财富。我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只有不断地磨合,才能使新旧理念咬合得更加紧密,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应学生的特点,更符合教育教学潜在的规律。三次的上课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学习方式的选择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也受到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方式时,应该注意做到:因材(教材内容)而异,因人(教师和学生)而异。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还会继续做个行路人,用自己留下的足迹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用自己前行的勇气,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