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浅谈数学作业设计与批改
来源:
2021-05-30 07:36:34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浅谈数学作业设计与批改夏店镇中心初中左宏斌
[摘要] 传统作业形式单一,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显然不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只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这种“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式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甚至使部分学生对数学作业毫无兴趣,这也使得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而失去了它真正的含义。要解决这一矛盾,任务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和改进行批改作业的方式,积极探索新的作业模式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 作业改革 设计 批改
1 问题的提出
问题1:
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业,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就会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于提高,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吃不了”。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作业毫无兴趣,往往采用应付的方式完成作业,甚至出现抄袭、马虎应付、不能按时完成,或是购买一些配套的课后习题答案照抄照搬这些现象,这也使得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而失去了它真正的含义。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使数学作业不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呢?
问题2:
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我们习惯用“√”“×”来评判正误,采用分数衡量。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的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还有哪些批改方式能弥补其不足?
2 改革数学作业的设计方面,我谈以下几点建议:
2.1作业的形式应多样
传统作业形式单一,多为书面答题,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免采取应付的态度,于是我从内容入手,让题目新颖一些,以“新”吸引学生,产生直接兴趣。要设计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强的内容,适应学生新鲜感和兴趣至上的心理特点。例如:有些习题是集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一体的题目,学生解答有一定困难,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在内容不改变的情况下,进行分解,改为填空、选择、判断、改错、匹配等形式的题目,这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做起来既有新鲜感,又不会觉得吃力.也可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项活动或一件制作来提高作业积极性。
如八年级上“四边形性质探索”一章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己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全等的三角形,矩形,菱形等常见的四边形;通过类比探索它们的判定和性质,以及探索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如七年级上在"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刀在白萝卜上切截,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说明截得的多边形有哪几种.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趣很浓,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了经验,构建了知识体系,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传统作业强调独立思考,不鼓励相互讨论共同完成,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互助学习"相背,由此我注意把让学生"学会合作"当做一项必要的素质来培养,常把学生分成四五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往往很乐意通过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去积极完成,甚至成效显著。如八年级下“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让学生准备好小镜子、标杆、尺子等测量工具,然后布置他们课间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去测量旗杆的高度,主要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这样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会了团队的力量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2.2作业的类型: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
2.2.1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
一题多解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并提供一题多解的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常规解题的方法,还要向学生提供一题多解的问题,一题多解不仅能复习较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从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总结一般的解题方法,避免题海战,减轻学生负担,更能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挖掘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2.2一题多变,多题归一。
一题多变的教学,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是时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产生奇思妙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可以从一道题出发,通过逆向思维、探究新知、改变条件、引申结论、变化角度等手段,使一道题变成一类题,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的为例题而讲,而应充分的挖掘例题的内在本质,通过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题型等等,使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学会思考,在复杂问题中学会随机应变,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感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变换题型,灵活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兴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3作业要有层次性与全面性,做到因材施教
长期以来,全班学生同做一道题的教学观念已根深蒂固。由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掌握知识水平不一样,这种“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采取的方法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这样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性的完成作业,不畏困难,努力向更高层次作业题挑战。
也可以对学生布置同样内容的作业,但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应用题某些题目要求困难学生一题一解,优秀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等学生尽力解法多样,这样即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既能让学困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又能让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
2.4作业中不许留空白。
作业分层布置其目的之一是降低作业失真率, 当然存在个别问题个别学生不会做,不会做可以 问老师问同学,但不能去抄袭,更不能将不会做的题目留出空白上交。一旦有个别学生将不会做的题目留出空白上交并得到教师的认可,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且有可能传染给全班同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因此一出现此类问题教师应及时制止。
2.5数学作业要力避重复性,讲究趣味性与训练性。
兴趣是学生做好作业的前提,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繁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激发学生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对比传统作业要求,新课标下还可以允许学生的作业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比如有些作业并不一定要用文字表述,有的可以用图表,可以作画来表现的尽量可以让他们去尝试。也就是要投其所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能做到这点。还有基于要求的不同,有的作业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并不一定非要多抄写,对于这些学生可以让其做实验,动手操作。当然,对于实验的结果不能要求太高,只要有合理的一些收获就鼓励,渐渐地可以提高要求,激励他不断去探究。
新课标给教学实施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在作业的优化设计上如果我们都能多花一点心思,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减少机械性,一般性巩固练习,多布置研究性作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实践能力也会增强,那么我们的教学定会事半功倍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