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2011年小学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教学质量分析

一、卷面印象:
测试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新课程理念,从概念、计算、应用三方面考查学生的双基、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试题做到了不偏、不难、不怪,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灵活性,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建议编制试卷子时尽可能与平时的单元检测卷少一些重复,提高试卷的价值。
二、考试结果情况:
五年级共有176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测试,总分是12075分,平均分是68.61分;及格率为74.43%,优秀率为39.63%。
三、试卷反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大题:认真审题,准确填空。
此题共有12个小题,考察内容覆盖面广、全面且具有典型性,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第1题:填适当的分数。大部分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失分较多。第2、3、11、12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倍数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训练比较到位,正确率比较高;第4、5、6、7、8题是用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比较常见,而学生在第5小题不能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混淆,同时学生在第7小题失分较多,此题灵活只是学生会背概念而不会正确应用。第10题考查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比较基础,前面一空学生完成质量较高,后面一空比较灵活,大部分学生在叙述设计活动方案设计上不完整;第9题是有关求面积的内容,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非常熟悉,主要考查二者之间关系的应用上,学生们都能正确。
第二大题:仔细品味,正确判断。
此题包括5个小题,前4个小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表现不错,这4个小题做得较好,而第5个小题,这个题如果学生不去认真观察,不去动脑想,就很容易错误理解为“分数的大小比较”判定正确,能考察学生的能力,
第三大题:反复比较,慎重选择。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掌握得较好。
第四大题:注意审题,仔细计算。
直接写出得数正确率较高,达95%左右。而有的同学在计算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不认真。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检验的能力。解方程此题出错不多,大部分同学对基本计算都掌握了,只是在做的过程中,有马虎、不认真现象,如小数除法的计算。通过统计,我发现计算领域还做得不够,它是我们解决其它问题的法宝。
五(1)五(2)五(3)
应得分125812241292
失分173196182
得分率86.25%83.99%85.91%
第五大题: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本题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内容,学生对已知三角形的高和底,求面积的练习训练比较多,现在要求学生动手画并测量高,再进行计算。只有少数个别同学由于粗心大意测量不够准确,其他学生都能正确的解决;这个题考察学生两个方面,一个是列式计算,另一个考察学生画高要找准高和底的对应。
第六大题、走进生活,灵活运用
此题共有6个小题。此题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应用能力,如:第3、5小题,这两题都贴近实际生活,学生很感兴趣,但是学生做这样的题总会出点小毛病,不是忘了化单位就是计算做得不认真。第2、4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题正确率非常高,第4题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只有答案而没有过程很难看出学生的思维,此题出错现象的原因审题不认真,也有的缺乏一定思考能力。第6小题是相遇问题,学生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失分较多。
三、学生卷面分析:
1、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较好。
2、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表现在学生填空、应用题,主要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新知体验不深,头脑中建立的概念不清晰、不扎实。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稍复杂解决问题上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漏做题等低级错误。
四、几点建议:
1、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把数学基础知识夯实,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2、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3、五年级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今后要出些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4、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综合情况:

1、成绩统计:

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总分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56
100
50
4610
82.32
94.64%
51.79%


2、成绩分档统计:

100
95-99
85-94
75-84
65-74
60-64
59以下

3
7
19
13
9
2
3


3、横向比较:

在跟同年级3个平行班的比较中,我班的各个数据都居前列。尤为可喜的是,从卷面上,我们班大部分学生的答题习惯比较好,学生的审题比较认真,书写规范。

二、试题分析:

题号
题目
典型错误及主要失分原因分析











在1、0.5、2、7/8、4和9这六个数中,奇数有(  ),偶数有(  ),质数有(  ),合数有(  )。

把8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 )米,每段占全长的( )。
不少学生没有仔细看题目,把小数0.5看成0和5两个数,导致后面的填写错误。



分数知识中,学生对具体值和比值两者的区别不是很清晰,出现前后都填写为1/5。



互质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是( )。

A偶数B质数C合数D质数或合数
许多学生选择B。互质的概念是老教材的内容,新教材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涉及,所以学生基本上不理解,这是出卷超标导致。









甲数除以乙数,商正好是4,所以甲数能被乙数整除。(  )



把一个饼分成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6。
有部分学生判断此题为对。因为关于整除的含义学生没有掌握,必须是参加计算的各数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审题不认真,因为题目没有说是平均分,而学生忽略了这一点。



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
题目整体是一个直角梯形,其中阴影部分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给出3个条件,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许多学生的思路是梯形面积减去空白三角形的面积,方法是对的,但计算失误,其实本题的简便方法是直接利用已知的底和高求出阴影三角形的面积。


三、思虑之处:

1、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不管是老师(教材的使用者)、试卷的编制者等都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目标、内容范围等,才不会使教材的使用与考试评价相脱节。

2、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有一定的苗头。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去消除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四、教学建议:

1、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卷面上,成绩比较差学生的往往审题不够认真,书写糊涂不规范,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等,是导致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是长期不良习惯养成的后果,应当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平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素质,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2、应多关心“学困生”。此次考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很不理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予这些 “学困生”多一些关注,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工作,及时给予补缺补漏,确保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试题中有2道题目的错误率极高,其中1道是能力提升题;结果满分的只有13人。学生处理灵活题能力比较差。在抓好学生的“双基”,确保中等学生的水平、努力转化后进生的同时,也要注意调动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使其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激起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的延伸,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4、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考试中很多学生简单计算题目都出现了错误,可见计算能力不是很好。虽然新课标规定了学生在关于较大的数计算中可以使用计算器,但对于简单的数的计算还是口算及笔算速度会比较快和合适。因此提高学生的口算及笔算能力势在必行。

5、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及综合性。

6、注重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出现了多种式的练习题型,如图文题及综合运用的题型。这些题大多都是把解题条件放在图之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或阅读来解决。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薄弱,原因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强,而导致找不到解题条件。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除了要建立清晰的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外,还要认真观察,正确分析和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7、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注重激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