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将生活素材展现在课堂提高数学教学的内容生动性和形象性
来源:
2021-06-08 16:15:05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将生活素材展现在课堂,提高数学教学的内容生动性和形象性内蒙古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榕欣小学李丹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而且更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策略一:联系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因素
策略二:经历发现过程,引发生活思考
策略三:突破课堂局限,解决生活数学
策略四:渗透数学思想,着眼未来生活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将生活素材展现在课堂,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内容生动性和形象性,进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数学策略生活 多媒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而且更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升华了自己的生命。
策略一:联系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因素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艰难性。如果我们从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化难为易地学。
第一,贴近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学生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这一动画片段来自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第二,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减法速算中的“一个数加上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加上整百整千,再减去多加了的数”与“一个数减去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减去整百、整千,再加上多减了的数”,这些速算方法听起来就像一串“绕口令”,我们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把这个数学知识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并且在课堂上开展这个活动。理解和掌握速算的方法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比如,教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让两排同学站在讲台前,第一排8名,第二排10名,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怎么列式?学生答:8+10=18,这时老师再让第一排和第二排的同学交换位置,老师还未开口,学生马上说10+8=18。教师问,通过上面的活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两排的同学交换位置,总人数不变;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教学安排恰到好处地将数学问题与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认同加法交换律。
第四,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数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改编“李叔叔出行”教材例题内容为“争做四有好少年”这一正在全校开展的活动。以此为依托,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可谓一举两得。
策略二:经历发现过程,引发生活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引发生活思考。
1、猜一猜。小学生天生喜欢猜测。在数学学习中,猜测不是凭想象,而是在某种具体情境中的直觉思维的运用。数学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过去学习、生活的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原型和基础。比如,学习《2、3、5倍数的特征》时,之前教学2、5倍数的特征,同学们发现其倍数特点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因此猜测——3的倍数特征为个位上是3、6、9的数。经过举例验证最终得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结论。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猜测,能使数学问题的产生变得自然、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
2、用一用。数学产生于实践。因实践的需要产生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是最具吸引力的,也是有说服力的。比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先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跳绳比赛,课上出示其中两个小组学生的比赛成绩:
1 2 3 4 5 6 7
第一组 108 88 122 99 105 114
第二组 97 116 78 96 100 121 127
请同学作裁判:哪个组同学的跳绳本领大?同学们会提出多种意见:先求和,再比较;一一对应比较;保证人数相同再比较……但是这些比较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否找到一种更加合理的方法来反映两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基本目标所在。
3、做一做。利用课堂从事一些数学活动。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的解题规律、联系和区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搞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再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实际的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策略三:突破课堂局限,解决生活数学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学了三角形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可以帮到超市买东西的妈妈算账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