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公开课,教给我如何上一堂好课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公开课成为了每个老师展示个人风采和研究成果的最好途径,同时,由于追求公开课的严谨和公众效果,每堂课都要经历反复的锤炼,修改,试讲,所以,凡是讲过公开课的人都说:公开课是最折磨人的,也是最锻炼人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每一堂公开课,不仅是上给学生的,更是上给自己的。在我工作的近六年之中,有四节公开课,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就是这四节课,教会了我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第一节:教会我如何备课

第一堂课,是我参加工作后拿的第一节公开课,回想起来,那时的我真是稚嫩的很,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对教学还不甚了解,唯一的抓手就是教参,可是,教参上只有要点,没有过程,除去小时候上学时对课堂的一点影子,就一筹莫展了。最羡慕那些有经验的老教师,能把每一个知识点深入浅出的,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串联起来,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为了尽快步入正轨,我也曾投机取巧,上网看看别人的教学设计,稍作修改,变为己用。可那些设计即使再精彩,毕竟不是自己的真知灼见,上课总是不由得走教案,生怕忘掉教学环节。在那样狼狈的境地里,别说与学生对话了,有时,甚至连学生说的什么都顾不上关注,只想下一步要如何如何。当然,那时,我也同每一个新老师一样接受了学校领导们炮轰般的听课、评课,在他们一连串的指导和强化训练下改掉了自己一系列的坏习惯。终于,在我对语文教学刚刚有点感觉的时候,我迎来了工作以来的第一节公开课。

那一年,学校要举行一次教学年会,竟然大胆的安排我上一节语文课,负责指导我的,是一位姓刘的主任。接受任务后,带着紧张和激动的心情,我开始很认真的备课,可是每备一遍,都被主任否定了,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再到教学语言的艺术,总是不尽人意,就这样,在主任的授意之下接连改了三、四遍。然而最后,还是全部被推翻了,由主任口述,一句一句帮我备完了课。当时我觉得很失落,既然不能用我的教案,为什么还要让我反复备课呢?

备课的同时,每到一个环节,主任便模拟一年级小朋友的种种状况,从语气到神情都像极了,说实话,看到一个成年人模拟小孩子稚嫩的语言,实在是有些奇怪。接下来,她又监督我把每个环节和每句话记住,甚至说每一句话时做的动作都要我记得一丝不差,直到讲课的前一天,我还在教室里一遍又一遍的面对她讲课,而她就扮演一年级的小学生来回答问题,直到我不再出任何错误的时候,她才让我登上了讲台。就在这样精心的准备下,我顺利的表演完了整节课。

我的入门第一课,就是在这样原始的手把手的教导中完成的。直到几年以后,我才完全从中悟出了备课之道。明明知道我备的教案不理想,还让我备课,那是在让我自己去研究、吃透教材,只有在自己对教材有了全面把握的时候,才能真正了解为什么要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而之前,我在讲课的时候之所以会忘记这些环节,就是因为我还没有做足备课的功夫,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备教材。而备课时模拟学生的发言,那就是在带着学生备课,只有预设出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哪些情况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设计。这就是备学生。现在,我也成为了一位带教老师,在指导新教师上课时,我发现自己也在带着她一步一步走以前老教师们带我走的路,从吃透教材开始,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备自己,真正学会备课。

第二节:教会我投入

工作第二年,我被聘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也常有机会在校内校外讲公开课,那时,虽然我开始比较全面地备课,但是总是不知为什么课堂效果总是与备课时的预计相差甚远。在我工作第四年的时候,第二节课影响了我。

那时,学校积极倡导同组教研,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教研,以研究课的形式展示教研成果,我们组选择了四年级上册的《去年的树》这一课,由我来上课。这是一篇短小的童话,讲述了一只鸟儿和一棵树的美好友谊。课文短小,语言很浓缩,学生不容易理解,特别难讲。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这堂课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最好,同教研组的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指点,在他们的启发下,我对这堂课有了很多灵感,设计以语言的暗示、情境的渲染、图片和音效创设一个贯穿始终的情境。在情境的感染下,每次备课,我都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也在随着课文的情节起起伏伏,这是第一次,我对公开课的感觉不是排斥,而是跃跃欲试,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上课时,我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的同时,自己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情景,结果,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在讲到小鸟向大树最后一次道别的时候,我和孩子们竟一起哭了,这样的动情于我来说,可是第一次呀,我和孩子们流着泪走下课堂,深深沉浸在小鸟和大树的悲哀里。那节课,学生的理解和朗读也空前的出色。而我,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没有落下一个教学环节,一句话,这都是因为我所讲的都是我自己的东西,更是因为我全身心投入了,那种与学生一起沉浸在课文中互相交流的感觉真是美妙极了,我想,只有真正投入过的人才能感觉得到。虽然这堂课并不是完美的,但看到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投入起到了效果,真得很兴奋。那一节课之后,我才真正感觉到站在这三尺讲台上,我不是在表演了,而是在用心讲我自己的感受,真正感觉到自己在焕发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魅力。

第三节:教会我挖掘

一节课的成功并不代表什么,毕竟,我还是在别人理解的基础之上研究教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急需提高的还是钻研教材的能力,学生五年级的时候,我讲了给我深刻影响的第三节课。这是一节历下区的展示课,课题是《钓鱼的启示》,课文讲了一对父子,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去湖边钓鱼,恰巧钓到了一条不多见的大鲈鱼,而由于捕鱼开放的时间未到,父亲坚持让孩子把鱼放回湖里,以此给孩子深刻的教育。这节课的内容很难,备课前,我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反复研读教材,但对教材的理解始终浮于在文字表面,与教参上的内容差不多。这时领导点拨我,读文章不能只读文字本身,更应该努力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有时候甚至要抛弃教参,才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就这样,我抓住文中父亲的描写反复推敲,从父亲平静的态度中,读出了一个父亲在面对孩子苦苦哀求时内心的不平静,这平静中有不忍、有坚持、有痛苦、有对孩子的期望,简简单单一个词,竟然能产生这么许多不同的理解,就这样挖下去,我越读越深,每读一遍就有一份新的收获,到讲课之前,教案修改了近30遍,累计写了300多页教案,结果,上完这堂课,学生们学到的,远比我最初计划的要多得多。这节课,让我站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审视教材,让我学到了分析教材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学到了教学设计的巧妙和精致,让我深深感受到,讲好一堂课必须对教材有深入地挖掘,多元的理解,才能真正走入文本,走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第四节:教会我科研

第四堂课发生在上学期,灵感源自一堂推门课《儿童诗两首》,那节课我带着孩子们细细品味诗中凝练的用词,优美的语言,发觉诗歌果然越读越有味道,我和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不久,学校的课题研究课开始了,我们的子课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我灵机一动,既然孩子们对诗这么有感觉,那我们就试着写诗吧。我打算以春天为题,用图片和老师的示范打开学生的思路,一边总结诗歌的特点,一边让学生从些简单的诗句开始练习写诗。我把我的想法对课题组进行了汇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大家认为让学生们一开始写诗不符合五年级学生特点,而且诗歌在教材中并非习作重点,教科研的基础应该源自学生和教材的需要。经过课题组认真的推敲琢磨,最后我的课题研究课定位于“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诗一样的语言”。经过课题组的教研,我豁然开朗,授课和科研不能跟着感觉走,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需要和在教材,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性使用教材。我按照老师们的意见修改思路,上课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描写出的经典优美的语言,令我和在座的老师非常吃惊。这堂课使我明白,语文课是一种需要,而需要的主体是我们的学生,只有真正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一堂课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而教育科研的任务,就是找到需要,解决问题。



回想起来,这四堂课恰恰是我钻研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几个转折,就是这几节公开课,逼得我不断钻研语文教学的真谛,使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对教材有全面地了解,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多元的理解文本,着眼于学生的需要,才能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而上课时,也要全身心地投入,与学生一起沉浸在情境中与文本进行交流,互相倾听,这才是一堂完美的课。当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距离上一堂完美的课还很远很远,但我相信,随着我们不断地钻研和学习,我们离这个目标不会太远的。

美丽是一种痛
静静地,轻轻地,一气读完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感动占据我的心,久久迷醉其中,像个孩子般,

时不时就泪流满面。

正如他们的名字,青铜和葵花不仅与大地艰辛与苦难的命运紧紧相连,也呈示着生命与人性的朴素、

坚强、尊严和美丽的光芒。青铜无语,纯爱无声。苦难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令人焦灼难安、

回肠荡气。

“读这本书不流泪是不可能的。”为了葵花上学,青铜选择了摸银杏的游戏,我就不由在青铜的笑靥

里潸然泪下;为了葵花晚上写作业,青铜捉来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花灯,我又不禁在灯光摇曳下的青

铜的笑影中任泪水爬上眼角;为了让葵花看马戏,青铜顶着葵花默默地站立了一个晚上,我在青铜的

纯美坚毅的背影中想起了我的哥哥,感动从心中升腾;为了葵花报幕时的美丽,青铜用冬天的冰凌,

吹成一串闪亮的冰项链,那么纯洁,那么夺目……

葵花,一个令所有人疼惜的楚楚可怜的孩子,似乎生来就是青铜家的一员,为了给奶奶治病,她独自

踏上去江南的船……

读着文字,被这些无言的大爱、炫目的纯美感动着。然,这又是一个苦难和痛苦肆虐的时代,一个生

存和挣扎并存的时代。大麦地遭遇火灾、水灾、蝗灾的摧残,漫无边际的清贫,如同一根凌厉的鞭子

,撕打着大麦地的人,有人饿死了,有人逃离了,可青铜一家却平心静气地忙碌着,他们出河入海,

割茅草,卖芦花鞋,不慌不忙地等待春暖花开的时节。他们从容地挺立在苦难中,襟怀坦荡,博爱生

活,如同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来寻找光明一般……此时,所有的苦难,都成了映衬他们风度的庄严

背景。

《青铜葵花》把所有的苦难都镀上了美而忧伤的光泽,像安徒生的童话那样,在字里行间浮现出含泪

的微笑,却总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那些诗情画意的景,那些纯净如水的情,如同七月的流萤,在心

里飞舞,照耀着,明亮着我的心。让我不由自主地沿着书中蜿蜒的小径,走向大麦地的河流和村庄,

走向寂静的月夜和雪天,走向青铜和葵花的世界,不知不觉地,随他们一起笑一起悲……似乎,我们

是一个世界的人!对,我们是一个世界的,因为美丽是相同的,感动是相同的,心是相通的!

依旧用曹作家的文字与勉励自己: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

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

有苦难与痛苦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

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