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闻:小学习作教学研究文章 儿童“故事作文”教学策略初探──管建刚作文教学启示
来源:
2021-07-25 07:20:33
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故事作文”是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思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故事”为依托,通过儿童的视觉去写自己的生活。采取“先放后收”“读写结合”“创新思维”“下水作文”这几种教学策略,科学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写作兴趣,掌握写作基本知识,树立写作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最终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表达,轻松过好作文起步关,为今后打下扎实的基础。关键词:儿童;故事;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写什么,怎样教,一直是困扰诸多教师的难题。管建刚认为,作文教学不能在表面的形式上折腾,要在内在的“核”上下功夫,这个“核”叫做“故事力”,在小学阶段,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用两三年的时间,扎扎实实地指导孩子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打好作文基本功,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突破。我校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借鉴管建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故事作文”的尝试,即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成人化的立场,通过儿童的视角,运用语言文字去写“我”的生活,以故事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和感受,从而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写作。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窥得“故事作文”的一些教学之道。
一、先放后收
关于先放后收,南宋诗人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有非常精辟的论断:“凡学文,初要胆大,后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使写作者“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矣。”儿童对生活的认知和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过程,对语言的学习和表达,也是由粗略肤浅到精细深刻的。指导儿童写好故事,必须遵循这个客观规律,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放下包袱,大胆地写,作文上路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先放后收有利于培养写作兴趣。故事作文的写作范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允许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把见到、听到、想到的生活中的人与事写出来,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曾说:“只有儿童心底流出的题目,儿童才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因此,习作题目的制定,要从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体现开放性和自主性。有了故事材料,鼓励儿童毫无顾忌地用各种写法、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在写作时间上,也要放宽要求,提前布置习作主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酝酿,待时机成熟,再让学生写作。给学生作文松绑,还他们童真童趣,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来了,笔下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有血有肉。把胆子写大,把兴趣写浓,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先放后收要注意尺度。作文教学中何时“放”何时“收”不能随心所欲,一般来说,起步阶段以“放”为主,高年级后以“收”为主,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再到写故事,循序渐进,稳打稳扎。写故事时可以从一句话、一个片段,甚至“烂故事”写起,等他们消除畏难情绪,敢于下笔后,从中发现其有价值的部分,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引导他们一步步写好自己的故事,把思路写顺,使故事更具艺术性,可读性。自始自终,教师都要以“放”为主,以“收”为辅,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作文训练的必由之路。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写作技能与方法的提高,必先有大量的阅读,作积淀,作存储,作借鉴,作仿照,然后才能有文思泉涌、畅快淋漓的写作与表达。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提高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
阅读大量的好故事。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阅读中积累的文化底蕴和自己的人生经验,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于学生的生活圈相对狭窄,人生体验比较肤浅,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内心世界。一个语言生动、引人入胜、意蕴深长的好故事,常能引起心灵的震撼与共鸣,迸发独特的思考与感悟,产生评价与表达的冲动,激发创作的动机和灵感。如著名作家曹文轩,他从小就受益于大量优秀的儿童故事读物,他说:“我喜爱故事,喜爱在编织故事时所产生的快意,这一切,都是在那个时代,由父亲办公室中的那一柜子儿童读物所培养起来的”。可见,阅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管建刚认为,这是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所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找出存在的较为突出、典型的问题,重点解读文章独有的写作奥秘,选择适用于学生、作文迫切需要的写法。如在解标题时学习审题和拟题,在分段概括时学习编列提纲,在品析语言时学习遣词造句,在审视观点时学习独立思考等。阅读教学中的“指向写作”更多的是教给学生段篇章的结构方法,材料详略的剪裁取舍等,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写作的认知结构,了解写作规律,真正为写作服务。
三、创新思维
文以意为主,写故事首先要解决的是立意。从材料中提炼出深刻、新颖的“意”,这是写故事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思维上下功夫,培养创新能力。写作是思维及其成果的物化,思维成功与否关系着写作的成败。写作的梗阻无功,往往是思维滞塞所致,只有洞开了思路,才会思如泉涌,下笔千言。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指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它是为解决一个问题寻求多种方法的思维方式,在故事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培养在短期内产生多种正确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如写作《记一个熟悉的人》,不少学生会写关心他成长的父母,刻苦学习的同学,嬉戏玩耍的伙伴等。诚然,这种立意可写,但缺乏创新,如果能换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并不起眼的人,平时言语不多,默默无闻,却做了一件让人刮目相看的事,则能比较吸引读者。
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聚合性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在文章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把问题所提供的众多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聚合性思维极大地拓展了作文素材的运用价值,它能把分散的作文素材经过巧妙的加工和提炼后为同一主题服务。如,以“珍爱大自然”为主题,可以把“月球上的科学探测”“衬衫盒子”“电脑”等这些毫不相干的材料联系起来:“月球上的沙漠化环境──如果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和破坏毫无节制,将是未来地球的生动写照。” “衬衫盒年耗大树168万棵,使我国本来稀缺的森林生态雪上加霜。”“电脑信息化技术带来无纸化作业和无污染行业,可谓是大自然的福音。”这些联系,都将可能成为文章的创新之处。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故事作文中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发散思维重在发散,便于选择,利于出新;聚合思维重在聚拢,便于发掘,利于求深。
四、下水作文
学生不会写文章,很大一个原因是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办法跟学生谈作文体会,即使采用最完善的教学方法教上十年,学生作文水平也得不到什么提升。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下水作文的能力,才能沟通师生情感,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效率。
科学认识“下水作文”。“下水”不是指老师简单地写一篇同题作文,而是指教师作为写作者,放下教师的架子,且当自己是学生,以学生的视角和情感去写,体会学生的写作甘苦,亲身体验学生的写作生活,以便指导时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教师写“下水文”,是备课的一部分,是深入理解教材的继续,是探索如何指导学生作文的好方法。教师写好“下水文”后,还要进一步备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灵活运用“下水作文”。“下水文”并不一定非要写整个故事,根据某次作文的重点和难点,一般以片段为主,做到从实际出发,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提高“下水文”的实效。对于题材相对宽泛的作文,可以“作前下水”,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后,将自己的下水文读给学生听。如果发现有价值的故事,抓住写作契机,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当堂下水”,增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时效性,效果最佳。批改完作文,及时反馈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作后下水”,使讲评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发挥“下水文”的指导作用。无论以何种方式下水,都不能禁锢孩子们的思想,宜先让孩子无拘无束的写,在交流或讲评的时候,以参与者的身份品评下水文,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示,学习写作的方法,写出更多好的故事。
教学实践证明,“故事作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从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能充分调动写作积极性,逐步掌握作文技巧,领悟写作奥秘,轻松度过作文起步关,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会写”“我能写”“我爱写”。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