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文章欣赏 略读课与精读课的区别说略
集美大学 施茂枝
关于略读课,始于2008年冬天的大讨论已历时近两年,但是,无论是各级名师的观摩课、示范课,还是一般教师的公开课,或是刊物上发表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只要公开展示,就几乎“涛声依旧”——上成“原版”或“缩微版”的精读课。为何?首先,对于略读课的性质、定位存在分歧或模糊认识;其次,即便认识一致将其落实于实践也需要一个过程;再次,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惯性的作用——轻车熟路地套用精读课的教学模式。眼下,继续澄清对于略读课的模糊认识有其必要性,而为其构建易于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模式更必须摆上日程。构建略读课的教学模式固然应以正确认识其性质、定位为先决条件和起点,但克服惯性作用也至关重要,否则无法摆脱业已驾轻就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略读课。诚然,“教无定法”,略读课不能囿于一式,但不管何种模式,都应在以下诸方面别于精读课:



一、师生地位



顾名思义,人们往往根据“精读”和“略读”的涵义去界定“精读课”和“略读课”的性质、定位,这虽符合一般逻辑,在这里却是实实在在的望文生义。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语文教材就有一类课文和二类课文,在中学分别称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在小学分别称为“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进入2000年以后,部分课标本实验教材分别称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或者“主体课文”和“拓展阅读课文”,而多数则分别改称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二类课文性质为何?1986年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对阅读课文,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从讲读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明确其半独立阅读的性质。2000年小学语文大修订版教材出版,由人教社小语室编著的《教师用书》指出:“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命名虽异,半独立阅读的性质不变。一、二课文是相对的关系,二类课文的“半独立”,意味着一类课文的“不独立”。“不独立”和“半独立”显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异,表明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别,而这正决定了二者性质和定位的不同。在两类课文所有的名称中,“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彰显了师生在其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比较准确地揭示了二者的性质和定位。而“精读”和“略读”是两种粗细不同的阅读方法,以此命名课文,则模糊了它们的性质和定位,若受其误导而从阅读方法上去界定或探寻其性质、定位,便是缘木求鱼!



有人认为,略读课只要粗知课文大意,无须咬文嚼字。这是依据阅读方法“略读”的意义认定略读课的目标取向,与精读课完全两样。而事实上,略读课与精读课的目标取向大体一致。精读课的目标取向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得意,即理解思想内容,获得情感意蕴,受到人文熏陶等;二是学言,即学习语言文字,磨练语言实践能力;三是习法,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每篇略读课文用时只有精读课文的一半,教学时往往根据具体情况而只抓住或偏重其中的某一方面,但将多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综合起来看,也就涵盖了以上三个方面。不同的是,精读课中得意、学言、习法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流程中,通过教师过细的指导得以完成;略读课虽然不能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但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单就习法而言,精读课是或清晰地学得或潜移默化地习得阅读方法,而略读课则是运用在精读课中学会的阅读方法——打个比方,精读课相当于数学课师生一道共同研究例题,生成、理解、掌握定理、定律或公式;略读课相当于数学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定理、定律或公式独立完成习题。



二、流程推进



现阶段,典型的小学语文精读课的教学模式,其流程大都是线性推进,且似乎有被尊为圭臬之势。所谓线性推进,指的是以课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景物的时空、课文的中心等,或者以题眼、文眼、其他关键词句等,为教学突破口和教学线索,并以此重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线性推进的流程,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将“得意”作为教学的优先点,也与现行教材的组元方式有一定关系。几乎所有版本的现行教材,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主题组元,如春天、亲情、童年、他们令人感动、异域风情等等。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这种组元方式呈现的教学内容,更易于引导教师将“得意”置于优先地位,其次才考虑“学言”,通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走披文悟意,入情入境,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相机研究文本的语文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不能不说,线性推进的流程与这种教学思路存在关联性。而这种流程安排的确有便于打造精致课堂的优长——不但教师教得细,学生悟得深,也利于营造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流水无痕的教学结构之美。



《福建教育》A2009年第4期有《精略交互,感悟神奇——<夸父追日>教学实录》一文,其教学步骤是:(一)以图导入,引发神奇;(二)充分初读,整体感知;(三)指导阅读,感受神奇。第二步骤虽未冠以“神奇”之名,但整节课以“神奇”作为组织教学内容和推进教学流程的线索还是清晰可见。不但如此,其核心环节——“指导阅读,感受神奇”环节,也贯穿以“神奇”: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感到神奇的句子,然后以问题“神奇在哪里”为线,组织交流,进行细致的指导,并穿插朗读训练。若不加说明,单考察其教学模式或实施情况,你能判断出这是精读课还是略读课?从师生在其中的地位来看,教师导得细致,学生并无多少独立学习的空间;从流程的推进看,是典型的线性推进。不难判断,老师上的是精读课。若一定要找出它与一般精读课的区别,那就是一篇课文只用一课时,教学容量相应减少罢了。



这种线性推进流程教学模式是否为精读课唯一正确的模式?有个事实是,阅读课到底应该“教课文”还是应该凭借课文“教语文”的问题已经开始引起讨论。而上述的线性推进流程模式至少更适合于“教课文”。换言之,这种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并非不可改变。现阶段,改变完全先可以从略读课开始。略读课既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最主要的目标取向,课堂的核心环节就理应是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师备课时,一般应将“得意”、“学言”等目标具化为简明的学习任务,上课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全部或分两三个阶段呈现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围绕任务独立阅读。因此,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习活动的安排和组织置于优先地位,师生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活动构成一个个板块,以板块的连接推进教学进程,即板块推进。板块推进,让课堂呈现出粗放的形态,少了主线鲜明、流水无痕的结构之美,却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空。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为文体特点所决定,本单元古诗以外的课文都文字浅显,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特别适合进行讲故事即详细复述的训练。在教学《夸父追日》前,可以结合前一篇课文《女娲补天》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讲述故事的要领,教本文时,可以这样安排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