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闻: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中年级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2021-08-04 16:28:59
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的重大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教”的过程,更是学生自己阅读,“学”的过程。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一、预习方法的引导
学生通过两年多的学习,虽然已经初步懂得一点学习方法和经验,但是他们由于刚从低年级升入高一年级,大部分会因学习内容与要求有了校大幅度的提高而一时不适应。如果在这起步阶段就让他们直接去预习,自己寻找学习方法,靠自己的力量去综合提高阅读能力,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产生学习畏难情绪。为此预习习惯的养成的前提是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首先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安排几分钟作为预习时间,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文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2、常规和重点相结合。当预习成为常态的语文学习环节后,必须进一步做好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的引导。 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其内容可概括为读、画、查、议、列。
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
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搜集和处理信息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渠道;独立运用工具书,尝试解答学习疑点,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体现,因此两者应该成为常规,不容忽视。)
议:四人一个学习小组,组织起来,由组长主持共同交流预习收获及讨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列:一名学生负责将两次预习中无法彻底解决的字、词、句、段、篇方面的疑点罗列出来(这名记录员可由小组里的成员轮流担任)。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开始由教师进行耐心地指导。如学习《跳水》一课,对于”父亲用枪逼孩子跳水”有很多看法,对此可布置学生预习,了解”还有哪些方法能救孩子”,再到课堂上来讨论,这样一举两得,既可让学生了解急救的方法,又可围绕这些方法展开充分的讨论,从而领悟船长的急中生智,遇事的沉着冷静。
如此下来,学生的预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