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小学品德与社会四步教学模式
来源:
2021-05-29 19:34:34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形成良好品德的人。我们在《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中,结合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以活动为课堂的组织方式,通过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情景模拟、调查研究等形式,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以活动为核心,以评价为手段,以导行为目标,以师生互动为主线。构建《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活动化的“四步”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感体验,明理导行----总结升华,拓展延伸。一、创设情境,激趣导题(3-5分钟)《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图为主要形式,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到课堂上,让学生在趣味生动的情境中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这一环节,可以采取三种形式:课前播报、情境引入、角色扮演来实现。1、课前播报。课前动员、组织学生收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可通过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途径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时政要闻、奇闻异事,由每小组成员在合作的基础上收集、整理这些资料。课前5分钟,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以新闻播报的形式交流这些资料。激发了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关注社会现实。2、情境引入。教师可用栩栩如生的描绘引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可选取与课文相关内容的歌曲,也可运用电教媒体,提供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文。3、角色扮演。让学生提前预习,分工合作,扮演角色,展示教材中的现象,通过一个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小剧情,带领学生进入课本内容当中。让学生亲眼目睹,身临其境的感受生活现实,由生活现象领着学生走进课堂。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5-2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是角色转换,生进师退。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个阶段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三个步骤进行:一是组内每个组员通过阅读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二是小组初步交流达成共识;三是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小组汇报也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2、小组互动合作。一是互动之前提出有价值问题。一定是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的分歧的问题,而且对它的讨论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二是教师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具体要求,由小组长或学科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确定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等角色职务,明确任务。三是教师充当组织者的角色,本着肯定和鼓励的原则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这种互动合作方式有利于调动参与热情,使大家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而不乱,使各组间无形之中产生了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和团体意识。3、指导学生学会讨论。对现实生活中敏感而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和辩论。对于同学们这些闪着智慧火花的思想,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使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补充、修正,使问题逐渐明朗并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小组内部的问题交流梳理。小组内部讨论时,对于小组内部的难题要整理记录,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全班交流互动。主要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找出错题症结所在进行点拨,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让学生自己修正或得出更完整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信任、支持的教学环境中快乐、有效地学习。三、情感体验,明理导行(8-10分钟)《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教学活动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认识、体验、探究之后,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正确生活,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1、以饱含情感的语言,引发情感体验。课堂上,师生之间语言的沟通是最多、最直接的情感交流。陶行知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要想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启动学生的激情。教师可通过一个感人的母爱故事、一首和谐上口的环保小诗、一篇意境优美的文章、几句激人上进的名言,将这些作为品德情感体验的载体,引发学生的共鸣。此外,教师还应锤炼自己的语言,设计教学环节之间巧妙、自然的过渡语,将情感不着痕迹地迁移,在情中学知,在学知中生情。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体验情感。现行的品德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每课的教学内容,或通过故事、活动、名人名言,或利用相关链接、图片、漫画、诗词,或将几者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道德行为的内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后,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师趁热打铁,采用音乐、图片画面、影视片段、新闻、网络、录音、录像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3、在角色扮演中明理导行。品德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而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回归生活。学生学习了新知,这是明理;有了一定感情基础,此时更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这是导行。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经验少,所以对很多生活现象或事实认识得不够全面,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角色体验,是让体验者体验该角色与周围的关系,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言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编自演一些情景剧,再现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应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在这种对比、反思中,获得新的道德体验,达到新的道德境界。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5-8分钟)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根据活动内容特点,和学生共同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正确评价。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 1、课内小结。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一是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二是回扣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照“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进行自我分析,看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三是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2、课外延伸。所谓课外延伸,就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将学生有可能适用的常识、经验等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布置一些课堂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作业,可以是一个人完成的,也可以是几个同学共同完成的。教师对实践活动方法进行点拨,学生课下留心生活,获取新信息,达到新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并精心设计课外习题,找到新鲜的话题和结合点。3、课堂评价。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可以起到强化知识、巩固升华之效。一是看学生的课堂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想就怎样说,就怎样写;二是看学生走出课堂的创新能力。评价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行为。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看学生参与程度。不仅仅看提问的次数,而应看学生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次数。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在参与中学习,参与中理解;四是看知识掌握情况。一课一得这是我们对一堂课的起码要求,好课要使学生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一桶水和一杯水,不仅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的知识储备上,更要看学生对这一杯水真正接受程度。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