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教师论文交流学习 略谈课的预习
来源:
2021-05-30 23:27:20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欣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课前需不需要预习,许多教师心存疑虑,他们认为:先让学生预习了内容,新课教学教什么?学生还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吗?然而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它是学生的一种独立学习活动,还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学生在自学中借助已形成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学习、探索与思考,并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得到更好的发展。现如今,我们更应站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思考预习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我们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努力体现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而不应仅仅是数学课本上所要教学的知识与结论,更要为学生运用已形成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下面就结合《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案例谈谈对数学课预习的几点思考:
案例描述:
片断一:
一、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1、你知道什么是“面积”吗?
2、你知道有哪些表示面积大小的单位吗?
3、为什么要规定这些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但预习的布置关不是越详尽越好、越仔细越好。希望通过预习作业的布置,使学生的预习成果能反馈、能展示,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⒈揭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昨天,老师已经请大家先去预习了课本,现在你们知道什么叫叫“面积”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⒉理解面积意义:
⑴理解“物体的表面”。
师:“物体的表面”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明一下?
生1:(指桌面)这个桌面就是物体的表面。
生2:黑板的面是物体的面。
生3:皮球的面是物体的面。
师:你能摸出皮球的面吗?(学生摸出皮球的面)
……
生4:(摸着课本、橡皮的面)课本的面、橡皮的面,课本的面要比橡皮的面大。
师:是啊,在我们周围这些物体,它们的面有的大,有的小,你能举例比一比它们的面哪个大哪个小吗?
生1:黑板的面比讲台的面大。
生2:一片树叶的面比我的桌面要小
生3:教室地面的面积比教室门的面积大。
……
⑵理解封闭图形。
师:物体的表面大小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那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呢?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
生2:还有三角形,圆形。
生3:只要是没有缺口的图形就行了?
师:什么叫没有缺口的图形啊?
生3:就是这个图形是全部围起来的,封闭的。
师:能把你的意思画出来吗?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封闭图形)
师:那封闭图形的面积是指什么部分呢?
生:就是封闭图形面里的部分。
师:你能来指一指吗?
(学生上黑板用彩色粉笔画出面积部分)
师:关于封闭图形我们还学过一个知识叫“周长”,周长又是指什么呢?它跟“面积”又有什么不同呢?那你能画出来吗?
生1:(画出周长),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度,面积是图形围起来的大小。
⑶小结。
师:周长指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而面积是指平面的大小,它们俩是有区别的。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在这一环节中先安排对“面积”概念的汇报,再对概念中的“面”与“封闭图形”进行深入学习,在切实了解了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渐进的台阶,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更好了理解面积的意义
片断二:
师:同学们,看看这三个面积单位,老师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略加思索)
生1:我发现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形状都是正方形!
生2:而且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
师:你们跟老师的发现是一样的,跟老师想到一块儿去了。
那么为什么面积单位要统一成边长是1的正方形吧?换一下好不好?
生1:不好。因为边长是1算起来好算。
生2:如果一个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还有一个是圆的话,比起大小来就很麻烦了。
生3:正方形最好,因为它铺起来最方便,还不会漏铺,圆形就铺不满。
生4:统一成一种图形容易比较,而边长是1的正方形算起来最方便。
生5:它跟我们学长度单位时是一样的。
……
[设计意图]: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否每次教学类似的内容时都要重点研究和探讨呢?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时,学生对于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已有了深刻体会,已明确统一单位的重要意义。当再次遇到类似教学内容时,可以在学生通过预习课本的内容同时从已知有认识体系中回忆出相关知识,再结合实际学习的内容,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应该可以达到学习的要求了,这样极大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为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
课后反思:
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使预习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使预习能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服务,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不忘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学习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教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新知,也有些学生把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大功告成了。把预习当成了枯燥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减退。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进行预习方法辅导,同时设计预习题,如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四步来预习,并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刚开始的预习知识内容逐步向转向数学思考与学习方法上来。
2、如何在预习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不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但是,通过预习,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地得到了结论或答案,对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无暇把目光扩展到教材以外,导致思路闭塞,难以实现创新。有时侯我们会在课堂中惊异于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而我们成人往往不会那样去思考,这是因为我们有了经验,而这经验恰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
教材是学生预习的载体。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预习时不可能深入教材,因此教师就应钻研教材,理解教材,进而驾驭教材,要挖掘教材的空白处或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探讨等活动不断思考有无新的发现,有无更好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现实的、有意义的预习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预习后的新课该如何组织?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首先,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的课堂,使其个性发挥的充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