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教师论文 数学操作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来源:
2021-06-13 01:21:04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数学的操作活动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理论还原为直观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动手“做”数学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是对于数学课堂的动手操作不能随随便便、想用就用,教师必须要深思熟虑,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运用,决不能想操作就操作,为操作而操作,操作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一、注意“操作”与教学目标的融合度
操作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操作,一定是学生在操作中通过手、眼等多种感官参与,操作中能有所发现。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客观因素的存在,学生发现不了,甚至还引起了错误的发现,对学习产生误导,那么这样的操作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设计了一个“摸角”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摸摸学具角的边,说说角的边是怎样的。有学生发现角的两条边滑滑的,教师让学生再摸一摸;又有学生发现边是毛毛的。(低年级的小学生很聪明,刚才滑滑的不对,那么该是毛毛的吧!)教师还是摇了摇头;教师让学生再仔细地摸一摸,有学生高举小手,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角摸上去薄薄的,像一把刀。”听课的老师忍不住笑了,上课的老师失望地摇了摇头,发言的学生满脸疑惑,坐下后再没举手发言。面对教师的一次次提问,学生一片茫然,最后教师只好自己告诉学生: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两条边是直直的”,如果引导学生光用眼睛观察,也许不少学生能发现,但是让学生摸摸角,学生关注的重点是摸的感受上了,学生的回答,也是他们摸后的真实感受。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非但没能发现,反而大大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操作活动,可以说是无效的操作。
二、注意“操作”材料与预期效果的切合度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让学生用几根长方体形的小纸条搭一搭,有一位学生用2cm、3cm和5cm的纸条摆了这样一个三角形: ,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有些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其他学生听了,也纷纷用纸条搭了这样一个类似的三角形。教师知道学生的操作出现了问题,但是一下子跟学生又说不清楚,此时学生也没心思去听老师的解释,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小棒、纸条≠线段,用纸条或小棒搭三角形,接触点很难把握。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接触点的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跟学生讲明该怎样连接,就算讲,学生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连接不可以。其实这里可以采用“直观演示,观察想象”的方法,将更加省时省力。引导学生推理“ ”,学生不光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且还理解了为什么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操作不是万能的,更不能是随意的,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分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动手操作;学生的操作是否能有所发现;还要考虑操作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等等。必要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亲自进行操作。
三、注意“操作”与学生思维水平的整合度
操作能激发兴趣,为学生探索抽象的知识扫清阻碍,但操作也不能随便运用,在认真分析教学材料是否适合操作的同时,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有教师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样的教学真是高效,全班学生无一答错,教学非常顺利。这一环节的“动手操作”是否真正有效、高效?曾有人执怀疑态度:他让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基本概念后,“撤走了”实物长方体,引导学生通过头脑中建立的表象,展开想象、思考,并完成练习: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结果只有个别学生发生错误。“长方体、正方体”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认识物体”时,安排操作活动非常必要,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操作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转折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操作将会抑制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建立表象,“手中无物体,脑中想物体”,回忆长方体面的位置:上下、前后、左右,得出共有6个面;上下各有4条棱,侧面竖着的也有4条,得出共有12条棱;同样8个顶点也是绝大部分学生能想到的。当个别学生思维受阻时,可以引导他们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来完成。
数学的操作活动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理论还原为直观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动手“做”数学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动手实践还是非常重要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