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信息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看,有这样一个问题:出示:小红每分钟走60 米,4 分钟从家走到学校。她家到学校有多少米?你会列式解答吗?生:60×4=240(米)。师: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生:速度×时间 = 路程。师:这道题是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就要用“速度×时间 = 路程”。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今天我们就在“速度×时间 = 路程”这个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1.初步理解题意。课件出示:小红和小明同时从家出发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 60 米,小明每分钟走 70米,经过 4 分钟两人相遇。师:用你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信息)师:他们是怎么走的呢?(学生可能说:同时从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了)师:小红和小明同时从家出发,“同时”你是怎样理解的?生:同时就是同一时刻。师:例如小红是 7 时出发,那小明呢?生:小明也是 7 时出发。师:“相对而行”是什么意思?生:就是面对着面走。师:“相遇”是什么意思?生:碰面了。师:为了更形象地表示出两人行走的过程,我们还可以找两位同学表演表演,谁来?师:看着这些信息,根据你们的理解,想一想该怎样表演呢?你们两人可以先商量商量。下面的同学同桌两人商量商量。师:商量好了吗?我说开始,你们再走,相遇以后握一握手,其他同学当评委,看他们在表演时能不能准确地表示出题目中的信息。(组织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评价。重点关注“同时”、相对而行”、 “相遇”以及“行走速度”等)2.根据信息,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师:通过表演,同学们对题中的信息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小红走了多少米?小明走了多少米?这样的问题直接解答。还有学生提出: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解决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课件出示: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3.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师:这个问题中的信息比较多,并且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易发现,为了更清晰、简洁地表示出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我们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用两个点分别表示小红家和小明家,小红朝这个方向走,(画箭头),小明呢?(画箭头),小红每分钟走60 米,小明每分钟走 70米,经过 4 分钟两人相遇,相遇的地点离谁家近些?(小红家)在这儿相遇了,小红走了几分钟?(4 分钟),我们就要把这一段平均分成 4 份,这样的一份就表示小明每分钟走 60 米,小明走了几分钟?(4 分钟),同样,也把这一段平均分成 4 份,这样的一份就表示小明每分钟走70 米,问题标在哪里?标上问题。师:看着线段图,你能完整地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吗?4.尝试解决,汇报交流。(1)自主尝试。教师边指题边说: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我们应该怎么想呢?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学们可以结合线段图想一想。(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作业)(2)汇报交流。(第一种方法的侧重点是两家的距离与两人 4 分钟走的路程和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方法的侧重点是速度和的问题)展示学生的第一种方法:60×4+70×4。学生结合线段图说思路:先求出小明和小红各走了多少米,再求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师:这位同学不仅做得好,说得也很条理。大家听明白了吗?教师小结:求两家相距多少米?我们可以先求出小红和小明 4 分钟各走了多少米,再求出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也就是用“小红走的路程 + 小明走的路程 = 总路程”,我们一起把算式写下来。展示学生的第二种方法:(60+70)×4。生:(60+70)×4 是先求他们两人一分钟共走了多少米,再求出他们 4 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师:大家明白吗?从你疑惑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有的同学还不大明白,为了让大家理解得更透彻,咱们用课件演示一遍。请看,多媒体演示,强化学生对“速度和”的理解,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60 米)小明呢?(70 米)他们两人 1 分钟共走多少米?(130 米)两人1 分钟共走的路程就是两人的速度和。第 2分钟呢?(130 米)第 3 分钟呢?(130 米)第 4 分钟?(130 米)共走了几个 130 米?(4个)。我们可以先求出两人 1 分钟共走了多少米,再求出两人 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也就是用“速度和×相遇时间 = 总路程”,按照这种思路,该怎样列式呢?生:(60+70)×4。教师指算式,这里的60+70 表示什么?(两人 1 分钟共走了多少米,速度和)(3)检验。师:解答完问题,不要忘记检验,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检验方法?生:回过头仔细检查。师:回头看。生:如果有两种方法,可以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师:这道题就有两种方法,请大家检验检验。不要忘记写上答。(4)比较、质疑。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仔细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说不同点)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的思路不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先分别求出每个人所走的路程,再加起来。还可以先求出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相遇时间。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相遇问题。5.回顾过程,总结方法。师:回顾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们遇到一个实际问题时,要先审题,再分析、解答,最后检验。(板书:审题 分析列式解答 检验作答)三、综合应用,提高能力1.只列式,不计算。2. 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公路,各从一端同时向中间施工。第一队每天修 300 米,第二队每天修 200 米,经过 6 天正好修通。这条公路长多少米?师:请大家认真读题,可以多读几遍题,第 1 题要图文结合读,第 2 题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线段图,想好后做在作业纸上,只列出算式就可以了,不用计算。(收集学生作业,展示汇报两种方法)针对第 2 题,教师引导学生沟通联系:这道修路的问题和刚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前进,最后相遇,都是求总路程。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样的。教师总结:同学们,像刚才我们研究的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求两地相距多少的问题,都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3.选一选。中午放学后,小刚和小丽同时从学校出发。小刚向东走,每分钟走 60 米;小丽向西走,每分钟走 50 米。经过 3 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① 60×3+50×3② 60×3-50×3③ (60+50)×3师:要求两人相距多少米?正确的算式是哪个?让学生口答,并讲出理由。第②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4.智慧乐园。师:我们一起走进智慧乐园看看吧。课件出示:小华和小亮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华每秒跑 4米,小亮每秒跑 6 米,经过 40秒两人相遇。环形跑道长多少米?师:他们是怎样跑的?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可以用手势表示。请自己解答在练习本上。(组织学生交流方法和想法)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这种环形跑道上,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在求环形跑道长多少米的时候,为什么用的方法和刚才研究的相遇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我们结合线段图看一看)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刚才研究的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的问题,还是环形跑道上两个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最后相遇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思路来解决。四、总结反思、畅谈收获【课后反思】1.援创造使用教材,合理选取素材。
本课在设计时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但又不为教材所约束。教材中的素材是“小萍和小明同时从家去栈桥,小萍每分钟走65 米,小明每分钟走 75 米,经过6 分钟两人在栈桥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这个素材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另外,学生容易受相遇地点的干扰,认为两人走的路程是一样的,相遇地点正好在两家中间,因此改为“小红和小明同时从家出发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 60 米,小明每分钟走 70 米,经过4 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具备相遇问题的关键要素,即: “同时”、 “相对而行”、“相遇”、 “相距”。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援落实两个转化,构建数学模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征,设计了构建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基本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准备;自主整理信息,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体验数学价值——应用数学模型,构建了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解决问题”的第一个转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学生在现实而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的吸引下,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提炼生成完整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解决问题的第一个转化;同时,我们也重视“解决问题”的第二个转化:即放手让学生理解关键要素——理清数量关系;借助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解决问题的第二个转化。这样,同时重视并扎实完成“两个转化”,让学生有效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增强解决问题实效性的目的。3.援渗透思想方法,注重思路训练。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主要价值在于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掌握其思想方法。教学《相遇问题》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逐步提炼形成相遇问题,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暗线是指数学思想方法,即在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并形成的模拟与演示、操作与画图、分类与比较、综合与分析等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策略,以及数形结合、数学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对解题思路做必要的梳理和提炼,学生通过理清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探究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对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进行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建立了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市任城区安居中心小学)
专注教学设计16年,小学教学设计2016年期待您的持续关注小学教学设计·上旬刊(语文)邮发代号:22-443小学教学设计·中旬刊(数学)邮发代号:22-444小学教学设计·下旬刊(英语)邮发代号:22-445
欢迎扫描我们的二维码,让您身边更多的人了解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