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优秀参赛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高效整合
来源:
2021-06-09 01:44:21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优秀参赛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高效整合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在课堂上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利用,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结合,它强调一种高效和谐与自然融入,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的改善。现今,我们本着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为目的,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高效整合,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高效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现今,我们所倡导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利用,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结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一种高度的和谐与自然,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的改善。 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理念的提升。
一、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首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教育理念。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正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载体不再是单单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也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再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课程评价的变革和改善,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整合后,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了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与方法。最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应用,对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
二、整合的目的
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习者的学习虽然能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力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观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所以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整合的误解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在数学课堂中死板硬套,走形式,赶时髦,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不可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整合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其二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应用《乌鸦喝水》的动画进行导入:烈日当空,一只乌鸦疲惫地在蓝天上飞翔,并自言自语“好渴呀,下去找点水喝吧!”于是乌鸦发现了装水的瓶子,但瓶口小乌鸦喝不到水,然后乌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愿的喝到了水,自己满意地笑了。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我是用什么知识喝到水的吗?” 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3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并在动画播放的过程中配以儿歌,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新知的学习就成了孩子们内心迫切的需要。
(二)紧密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