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古人云:“学贵有思,而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并非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研究,试举例和同仁商榷。

【案例一】《圆的面积》教学片断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在一次公开课比赛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的吗?(举手的同学还不少。)

生1:什么是圆的面积?

生2:圆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3:圆的面积怎么推导的?

(没有学生举手了。)

……

应该说,学生的回答没有出乎于教师意料,也很正常,但从后面教学来看,这位老师还希望学生提出像“圆的面积公式可不可利用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呢?”这样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这堂课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冷场。

我们的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强,已然成事实,在教学中,有时还带来一些尴尬。归其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三点:

一、以葫芦画瓢,缺乏兴趣,不想问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捷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能否认,在应试教育仍占有较大比重的今天,成绩是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此,学生会付出大量时间去熟悉自己的“业务”,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学”而学,“提问”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事只是跟着提出的问题“答”。“于其让我问,还不如给我一个公式,让我套用,岂不更节省时间。”这是一部分学生的心声。

二、没经历体验,信心不足,不敢问

“经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极为常见的两个词。经历过程,体验成功,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信心是不断获得成功的累积,可我们的学生喜欢“树下等桃子”而不愿“跳一跳摘桃子”,不问不会失败,问不等于成功,明哲保身,久而久之,课堂上离奇的点子、智慧的火花一去不复返了。

三、方法不确当,质疑无门,不善问

从心理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但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某些方面质疑的欲望有所下降,问题意识淡漠,提不出问题或不善于提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无“疑”可质,无需质“疑”。

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一、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习惯对学生是相当重要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案例二】(一次课前准备)

谈话:今天,有许多其他学校老师来我们班做客,我们要表现出色啊!(生:一定行。)下面由谁来致欢迎词?

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这位教师的课前准备恰到好处。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质疑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只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学生的潜才能被充分地释放出来。因此,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增强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圆柱的表面积》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把圆柱沿一条高展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我们可以用它们拼成什么样有趣的图形呢?

(学生思考片刻,接着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生1:可以拼成“÷”号。

生2:可以拼成“%”号。

生3:可以拼成“小”字。

……

短短的两分钟,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圆柱表面积的直观感知和理解,有利于接下来更深入的讲解。

三、注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但不容否定,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能力强弱不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课堂教学中,要因人而异,着眼于全体学生,使质疑能力不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案例四】《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根据“一只足球100元,足球的价钱比排球贵1/4”这两个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1:(后进生)一只排球多少元?

生2:(中等生)一只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生3:(优等生)一只排球价钱比足球便宜几分之几?

……

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了不同层面的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深度不同,但这的确是他真正想问的。教师及时鼓励,自由矫正,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质疑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