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文章

摘要:从教学结构层面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课前预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预习后的课堂可以采取“学导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自我展示,教师进行恰当指导。“学导式”教学模式一般包含“预习—展示—评讲—练习”四个环节,在不同的年段可以灵活运用。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模式预习 展示评价练习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获得发展。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各种教学流派,产生了众多教学主张,催生了许多教学模式。本文介绍我校数学教学“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一、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学导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课前先预习,课堂上组织学生自我展示,教师进行恰当指导。基于预习,从教学结构上保证“以学为主”理念的实施;恰当指导,应当从“以学定教”的理念认识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学校数学教学从课堂结构层面变革,以预习为前提,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力争多学少教,为学而教。
“学”的内涵,我们认为不只是知识的获得,还包括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能力。“学导式”教学模式研究学生“学”的重点是:“学的是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并确定这样三个基本点:学“问”、学“研”、学“评”。
学“问”,与学“答”相对。简单地说,就是学会提问。包括自我学习过程的提问和与同伴交流过程中的提问。
学“研”,就是学会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而不是直接获得知识。包括独立研究和同伴合作研究。
学“评”,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我的学习状况作出评价反思,形成一定的元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评价和对同伴的评价。
“导”的内涵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积极地加以指导、引导和诱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学导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师“导”的重点是:“为什么要导”“怎样导”“导的尺度”,并确定这样三个基本点:导“疑”、导“思”、导“练”。
导“疑”,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或问题,结合课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对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加以指导。对那些次要的、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
导“思”,就是要求教师变教为诱,以诱达思。诱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在探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新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导“练”,练习和训练的形式是多样化的,练习的难度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在练习层次上要体现面向全体和尊重个性,在设计及应用上包括“达标训练题”“能力提升题”“自我挑战题”。
二、操作流程
“学导式”教学模式借鉴了建构主义理论、尝试教育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教学理念,初步构建的教学基本流程是:“预习—展示—评价—练习”四个环节。
预习环节。学的内容包括:在预习题的引领下独立研究,梳理收获,整理困惑,等待教学中进行交流。导的内容包括:围绕教材和目标设计预习题,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与想法进行监控,形成展示中的序列,暴露学生真实的思维。学生在课前充分地预习,是“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点。
展示环节。学的内容包括:交流自己预习获得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思考如何理解预习中形成的问题和获得新的认识。导的内容包括:听取学生对预习成果的交流,围绕核心目标有效实施需要精讲和诱思的内容。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充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是“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特色。
评价环节。学的内容包括:客观认识同伴的思维价值,敏锐地发现同伴学习中的问题,自主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导的内容包括: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困惑,获得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通过激励性评价,反思并调控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
练习环节。学的内容包括:在练习中提取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通过练习发现自我的知识建构的缺陷,系统构建知识,尝试性编制习题。导的内容包括:编制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分层次地自我提升,有目的地呈现学生编制的习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上述“四步”教学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示中有评价,评价中有展示,四个环节相互融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学导式”教学模式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1.低年级数学课堂的“预习引导”型。
“预习引导型”课堂突出教师的引导,强调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具体可分为“预习—解疑—精讲一演练”四个环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我们设计这样的预习题:
(1)读一读教材94页的内容,把表格填写完整。
(2)思考白菜老师的问题,并把思考的结果说给家长听。
上课一开始,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教材,谁来给大家汇报表格的填写情况?指定学生在展台上汇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观察“合计”在表格中的位置。指出:尽管“合计”是最后填写的,但是在统计表中,它的位置通常在所有统计结果的前面。接着教师提问:昨天大家还思考了白菜博士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了解你们思考的结果。课件出示第一个问题: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总结:第一次统计按项目分类,第二次统计按动物种类分类。课件出示第二个问题: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体会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比从图中获得信息简单、清晰。
2.中年级数学课堂的“预习探究”型。
“预习探究”型教学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然后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具体可分以下几个环节:“预习─展示─探究─应用”。预习环节,教师应有目的地布置预习作业,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使学生主动运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带着新的思考和问题进入课堂。展示环节,鼓励学生表达预习过程中的疑问,结合自身理解,提出自己的想法。探究环节,除让学生自主探究外,还应在课堂设置循序渐进的“台阶”,通过实验操作、讨论交流或者直观演示、精讲释疑等途径,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应用环节,关注学生掌握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预习之后的展示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特点都能有所了解。在探究环节,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本质,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预习作业纸,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分四个层次进一步探索:第一层次,请几个学生分别写出一个乘法算式,根据预习情况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第二层次,同桌合作写算式,说因数和倍数;第三层次,根据24÷3=8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第四层次,变式拓展,在3、4、11、22、9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高年级数学课堂的“预习反串”型。
“预习反串”型教学更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分以下四个环节:“预习探究─反串互动─展示提升─反馈创新”。预习探究环节,注意预习问题的探索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使学生达到人人都能进行一定的讲解的程度。反串互动突出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讲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教师只是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展示提升环节,强调教师提升性的点拨。反馈创新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死角”进行练习和反思,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五年级上册《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时,反串互动环节的情况如下:
师:谁愿意上讲台来讲一讲,第15盆花是设么颜色,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生:我用画图的方法,用○表示蓝花,用△表示红花,依次画一画,发现第15盆是○,也就是蓝花。
师:通过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叫“画图法”。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1:可以,但是有点麻烦。
生2:可以找出其中的规律,我发现它们是间隔排列的,第1,3,5,7,…盆都是蓝花,而第2,4,6,8,…盆都是红花,所以第15盆一定是蓝花。
生3:我发现凡是排在奇数位上都是蓝花,而排在偶数位上的都是红花。
生4:(一位学生走上讲台,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把两盆花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的分一分,分成7组多1盆,算式是15÷2=7(组)……1(盆),得到第15盆是蓝花。你们知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5:15表示总盆数,2表示两盆为一组,7表示分了7组,1表示余下1盆。
师:谁再来说说对余数1的理解?
生1:余数1表示余下1盆。
生2:余数1还表示第8组第1盆。
师:非常好,余数1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表示基数1,就是余下1盆;另一种是表示序数1,就是第8组的第1盆。
……
三、模式的意义
首先,“学导式”教学模式和类似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最大的不同在于,更加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越自主,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更加重要。其次,重视预习环节的教学组织,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对宽裕的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再次,教学的针对性大大提高。教师在学生预习之后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真正实现以学定教。最后,课堂更加开放,课堂因学生积极主动、准备充分、思维活跃而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因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当然,这也对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作者:宝应县实验小学 陈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