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优秀获奖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会馆巷小学陈万彪 魏艳霞
摘要: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使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但当前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误区,只有明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原则,找准二者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整合误区原则契合点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对于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它有着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语言,严谨缜密的逻辑体系,广袤深刻的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如何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当前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误区
1.偏移教学目标,反客为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判断一堂课是否高效,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是非常重要的依据。而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外在美”,无视学生的学习实际,偏移了课堂教学目标。还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盲目地关注技术、追求技术,为技术而技术,制件的课件过于花哨,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了对画面的欣赏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成了一句空话。某教师在执教《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时,运用了精美的课件,大篇幅的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产生,原始人稀奇古怪的装束,匪夷所思的生活,无一不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上热热闹闹,到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依然对原始人生活兴趣斐然,根本听不进去。笔者也纳闷:这到底是数学课,还是社会课?
2.设计思路狭窄,生搬硬套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变抽象为形象,能够化繁为简,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相当多的教师由于业务钻研不够,知识结构陈旧,信息技术水平低,对于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视野狭窄,缺少创新,要么一味奉行“拿来主义”,生搬硬套一些现成的课件,结果在运用过程中不能得心应手;要么制作的课件游离于课堂教学主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课时重难点,以致于达不到预期的运用效果,事倍功半。
3.资源使用不当,华而不实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督促者;多媒体设备只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工具和途径。而个别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时,片面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一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只顾追求课件的观赏性,动辄声色光电齐上阵,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表面亢奋,可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所获甚微。还有一些教师盲目地追求“新”与“鲜”,以至于对教学资源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滥用甚至误用,其实有时用得不当和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好。

4.无视学科特点,演示为主
小学数学是生活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无一不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能力的培养。而大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模式: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教师成了机器的操控者,忽视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课堂教学由“人灌”变成了“机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标准之一。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时,信息技术必须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前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学生学情的,有助于解决课时重难点的多媒体课件,一堂课应有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切不可追求面面俱到。
2.实用性原则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有效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为学生理解内容、诱发思维、表现自我提供了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效果,忽视了学生数学认知规律,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关键的问题要清楚数学教学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必须要以实用为前提,设法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使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
3.科学性和艺术术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育内容要讲究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必须要尊重客观,不得有知识性的错误。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则要讲究艺术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数学是科学,要求真;教育又是艺术,要求活。两者相结合,才能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才能让学生得到自由的和谐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融入自己的思维,使其具有更多的艺术元素,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契合点
(一)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教学中所谓“备学生”,除了备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实例再现学生生活当中的情境,让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接通生活这潭浩淼的活水,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情绪上得以共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求知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一年级学习《认识人民币》,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超市中物品的标价来导入。因为这个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自己身边的事情,通过课件设置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念转化的过程,更好地形成数学概念。
2.触摸童真童趣——故事引入
儿童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具有情节、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数学故事,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新课伊始,教师问学生:“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视频。让学生想一想,小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它运用的是什么数学知识?这里通过一个故事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导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