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文章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提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透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提高阅读感悟的质量。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理解文中形象,研究语言文字的蕴含,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的语境、深刻的含义、潜藏的语情、隐含的语技,培养学生语感的深刻性。

关键词:语文文字;语感;深刻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如何落实阅读教学,引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认为,培养语感仍是阅读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点。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可见,语文教育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透彻理解,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可见,语感培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我们应该以文本为依托,加强朗读训练,就能走进作者心灵;追问文本写作目的,才能引起情感共鸣;创设精妙情境,才会入境入情而悟真;加强文本生活联系,就能真切深刻认识生活。这样以语言文字为突破口,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培养语感才会真实而有效。

一、朗读走进作者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

学生阅读得多,自然就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这种理解和领悟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指导学生从课外选取各种体裁、各种内容以及饱含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文章,使学生努力从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种词汇、句式的特点,去感悟其表情达意上的“共鸣”。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采用以下三步指导学生诵读: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一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

第一步:初步试读,引发情感。从学生的表现看,这一步学生的认识、诵读水平仍入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对此,我采取了第二步教学:渲染气氛,诱发情感。我是这样渲染气氛的: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们都是那光着头、赤着脚,大年夜有家不能回的可怜的小女孩啊,我们寒冷,我们饥饿,我们孤独,啊!奶奶来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疼你的奶奶来了,让我们向奶奶哭诉吧!”第三步:感情诵读,抒发情感。这种引人入胜、引人入境的诵读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感情,课堂上学生读得声泪倶下,纵观这三步的诵读指导,每一步都有一定的作用,逐步使学生的语感上升到一定较高的层次。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借助语言文字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披文入情”,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共鸣效果的语感自然而生。

二、追问文本写作目的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写作目的,或表明自己的喜怒哀乐,或传达自己的志向追求,或赞美某种引人入胜的景色,或批判某种黑暗的社会现实。要使学生深刻领悟语言内涵,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来进入作者心灵的密室,搞清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叙述事情、描写景物、刻画人物,以表情达意的。如《凡卡》一文以梦结尾,含义深刻,一名教师这样引导:

师:你从凡卡的梦中知道了什么?

生:凡卡梦见爷爷,说明他太想念爷爷了。

生:我认为他的希望不能实现。因为梦中的事是不能实现的。

师:为什么凡卡的希望不能实现呢?

生:因为信封上的地址写得不详细,又没有贴邮票,爷爷收不到他的信,也就不能带他回去。

生:凡卡花了那么大工夫写完了信,满以为自己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哪知道由于地址不详细,又没有贴邮票,爷爷收不到信的。读到这里,谁都会叹息:凡卡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啊!

师:说得好!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信封上地址详细,又贴了邮票,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生:也不一定能实现,因为爷爷也没有能力带凡卡回乡下。

生:即使爷爷带他回家,凡卡也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爷爷太穷了,他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替老爷守夜。

生:如果爷爷能让凡卡过上好日子,他是不会让凡卡去做学徒的。

师: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以“凡卡做梦”为结尾了吗?

生:这样可以突出凡卡对爷爷的想念,进一步说明凡卡命运的悲惨。因为他只能在梦中才能见到爷爷。就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美丽的梦中冻死。

生:这样写说明凡卡的愿望不能实现,只是一场梦,这就突出了凡卡的悲惨命运。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只能以梦来实现那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儿童的生活痛苦,命运悲惨!

生:我明白了,作者这么写就是在批判当时的社会很黑暗,就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生:这样写就能激起人们对凡卡的同情,以及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

为了探究文本以梦结尾的深刻含义,教师围绕“作者为什么以梦结尾”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在学生理解表层意思后,又进一步索果求因,联系全文引导学生进行剖析,让他们理解凡卡的愿望不能实现的直接原因。最后,又以“如果信封上地址详细,又贴了邮票,他的愿望能实现吗”来进一步引导。条件的变更,背景的拓宽,给学生提供了相应情境。目的探究,内容剖析,使学生从凡卡的梦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凡卡命运的悲惨,深刻地领悟了以梦结尾的写法对突出凡卡命运的作用。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蕴含丰富、意义深刻的内容,教师可以以写作目的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索,把握作者语言与精神相结合的轨迹,这样,语言文字的深刻底蕴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三、创设文本精妙情境

语文课堂实践表明,情境是促进语言和精神共存的温床,是语言生长的春风、阳光和雨露。在精妙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有一种摆脱了功利性需要后的自由解放和超越了狭窄应试圈后的广阔无垠感。精妙的情境,能使师生的情思如流淌的溪流,言语如淙淙的泉水。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去感受、去体悟、去理解。

如二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守株待兔”,理解守株待兔这一深刻含义对于二年级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寓意,一名教师扮演“守株待兔”的人,这样询问学生:小朋友们,我就是守株待兔的人啊,你们说奇怪不奇怪?那天,我没有费一点力气就在树桩边捡了一只兔子,可是这些天来,我费了这么多工夫又等不到了。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带学生走到了树桩前,使学生产生了帮助守株待兔者解决难题的心理驱动力,这种精神需要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心,并转化为丰富多彩的劝说话语──

生:老伯伯,怎么你连这点知识都不知道呢?那天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实在是你的意外收获,怎么可能天天发生这样的事呢?

生:老伯伯,你错就错在把很难发生的事情当作随时可能发生的事。

生:老伯伯,要想有收获,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想不经过劳动就得到收获,是不可能的。

生:老伯伯,今后干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不然是要吃亏的。

生:老伯伯,不要再等了,不会再有兔子撞死树桩的事了,田里的庄稼都会枯死的。

不难看出,学生这样的发言,源于教师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精妙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这样才有了学生对寓意的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

三、加强文本生活联系

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很多都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虽然学生大多未曾身临其境,但在他们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却并不少见。教师只要及时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与文本进行沟通联系,学生就能自主地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而这样的感受,是教师的讲解无法替代的。如阅读《春雨》第一句时,一名教师这样引导:请闭上眼睛用心听,读了第一句话,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好听吗?我们再睁开眼睛,从第一句话,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两个“好像”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相关的形象进行再现,这是形象的激活,也是形象的重组,同时还是形象的塑造,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言语作品的体味。学生的发言不乏精彩之处。他们说沙沙的雨声像“美妙的音乐”,像“小蚕吃桑叶”,像“天上的琴声”;他们说春雨“像雨丝一样在向大地飘洒”“像一根根蚕丝似的,从天空向大地挂下来”“像丝线,细细的;像秀发,密密的;像蚕丝,软软的”……学生对春雨的感受多么深刻,多么真切啊!

可见,语言的感受就是生活的感受,培养学生对语言深刻的感悟力,实际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语感深刻性的训练与培养,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让生活为语感训练奠基,让语感为认识生活导向。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能深刻地理解,对生活才能深刻地认识。

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义。培养语感的深刻性必须以语言文字为依托,为突破口,在朗读中形成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追问中洞察作者写作目的,在情境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在与生活联系中升华文本理解。

培养语感的深刻性,语言文字是突破口!

突破语言文字瓶颈,培养语感深刻性
──以“语言文字”为突破口培养语感深刻性的思考与实践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张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