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例如:在“ 三年级下册应用题的学习中,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题意,老师在讲述例题时加入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如:在教学96页例5时,可以先以学生、老师的年龄为例出一题(学生的年龄是十岁,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二倍,老师多少岁?校长的年龄比学生和老师年龄的总和还大十三岁,校长多少岁?)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例题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是广为数学教师所接受的。但是,情境不应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旨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数学问题可是来自数学外部,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数学内部;可以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也可以是教师事前有目的预设的;可以出现在课始,也可以出现在课中、课尾。所有问题情境只要能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能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出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各一个,通过实验演示,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做实验,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呢?有的提出:老师,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他们的面积是不是也存在二分之一的关系呢?他们之间的面积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好奇,在争论中,我让学生拿出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和低和高都不等的几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以上这些情况是否存在二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三、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就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操作,去总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既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然后问学生能否用已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来解决新知,学生马上想到能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完成二者之间的转化,从而用旧知解决了新问题。
2、让学生自己去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像,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课前准备几种种子各100粒,课上时分给每个小组各一份,看哪个小组数的又快又准。在学生数的过程中,老师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把任务完成。
3、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在教学概念、性质,公式等知识时,我不直接讲解,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小结也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以便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发现新问题。
四、 加强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1、学以致用。
对知识的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独立解决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题,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真正做到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我们看到,新教材特别注重与生产和生活联系,从中挖掘数学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上,显得更加重要。如小学一年级学习了《钱的认识》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用10元钱买作业本和铅笔,有多少种买法。学生通过实践,竟然有几十种方法。
2、留心日常生活,自主拓展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从小学生入校开始,我就教育学生,准备一个特殊的笔记本,记下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深深理解,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与数学有关。
通过这样一种活动,消除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陌生感与恐惧心理,从心理喜欢上了数学,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拓展了知识。
实践证明,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了学生,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效地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他们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有责任将学生这种学习能力培养、坚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