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宋应星的著作,宋应星的著作是哪一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揭秘宋应星《天工开...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宋应星的著作,宋应星的著作是哪一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揭秘宋应星《天工开物》:失踪300年,偶然间重见天日

《天工开物》一书,是古代科学家宋应星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所写,其中记载了明末时期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总结出来的经验技术,以及一些其他领域的技艺,如造瓷、冶金等方面。

正是这样一本著作,曾被外国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但实际上这本著作在最开始面世的时候就被当时的官府列为禁书,近三百年后才因一次意外而重新展现在中国人的眼中。

在国内销声匿迹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由宋应星在明末清初时撰写而成,而它真正出现在中国人眼前却是距撰写完成三百年后的民国时期。

彼时别说是一些学者、教授不知道这本书,就连图书馆中也未有收纳。反而是在国外的图书馆中能找到不同语言的译本。

它第一次出现是在民国时期,有人在一本《云南通志》中发现了关于《天工开物》的痕迹,对它产生了好奇,但是国内遍寻不得,后来才在外国的图书馆中找到译本。

这时人们才知道,中国古代还有这样一本囊括了多个方面科技的百科全书,而这本书在国外十分流行,还得到了“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样的赞誉。

《天工开物》在中国消失的这三百余年中,国外早已运用这本百科全书开展了各种工农业领域的改进,就在他们惊叹于中国人的智慧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这本书在中国竟没有几人知晓!

这是一种完全不合理的现象,承载着如此多工艺的这本书怎么会没有得到中国人的重用呢?相关学者对此展开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本书被当时的政府列为了禁书。

时代承载的无奈

原来,宋应星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末清初,彼时清军入关,明朝覆灭已是迫在眉睫。宋应星作为明官,虽官位不高但也心系天下,对清朝廷并无半分好感。

况且,在明朝覆灭的第二年,与他情谊甚笃的亲兄长宋应升服毒自尽,这让宋应星更仇视清朝政府,甚至拒绝了官府的征辟。

所以宋应星在这本书中对清廷的描写皆是用“北虏”等侮辱性的词语,而对已经覆灭的明朝则是极尽崇拜之情。正因如此,这本书被清廷注意到之后立刻宣布其为禁书,不许在国内流传。

清廷完全没意识到这本书对于社稷的作用,他们只顾着在平定天下后统一众人的口舌,而错失了对国内农业、手工业等发展的新契机。反而是这本书流传到了国外,并受到了国外的推崇,这才会有如此多版本的译文在国外的图书馆中典藏。

直到300年后,这本书重新面世,让我们再一次看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古代科学家励精图治的创新精神。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要不要给明代国士宋应星一个道歉?# 兄长城头殉国,科学著作成禁书,一心抗清的义士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国家形象?答案出来了,我们必须维护明代知识分子的“大国士”形象。

无论宋应星有没有辫子,宋应星都会以一方“头巾”来展示前朝“故国遗民”的气节形象。

央视王牌栏目搞错了“造型”,出现了阴阳辫子头,要不要向公众致歉?向宋应星说声对不起?

完全应该。

揭开“无辫”这个真相的是我国早前发布的一方邮票,邮票的设计者是李晨,于2018年发行。

至此,争议巨大的宋应星“形象设定”上的“硬伤”算是圆满解决。

假如辫子有,我们也不该看到,在宋应星身上也肯定看不到。

更何况生活在清初期,他的家乡江西省是抵抗清军进犯最坚决、最激烈的省份,他就是大概率没有,更不应该出现。

这个依据是,同时期的几个著名人物,黄宗羲和顾炎武,都保持了“遗民”形象。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此二人在当时被清廷挂号,康熙开设鸿儒科对前朝思想大家礼贤下士,“颁诏致仕”,两个大儒被朝廷盯上了,被逼无奈之下,他们也留了“金钱鼠尾”辫子,但又不甘心如此,于是,虽然他们剃头了,当时,他们又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孤臣遗民”的形象必须传之后人,用方巾巧妙地把头发问题隐藏了。

有人说,宋应星穿冠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理由是除了在弘光元年,多尔衮挥军南下,遭致江南士民强烈反抗,不得不在一个很小时段内,暂时宣布“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听其便。”而在江南稳固以后,“各地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以后再也没有在剃发问题上宽容过。

但凡事都有例外。江西省至今还有一个“忠明村”,数百年来坚持束发传统,从未改变。而我们结合明朝大儒画像,很多关于他们两人的画像,都是明朝的常见打扮——戴着头巾。

还没有看到把这两个大儒,复原成剃发留辫的大清子民的模样。

如果他们真的都剃头了!——假如发生了这种事情。

为什么他们的画像都戴上了帽子?或者斗笠?原因是什么呢?

即便是南明顶尖的知识分子,虽然不得已致仕于清廷,在其画像中,也无不巧妙地利用了类似头巾,帽子,斗笠等工具,掩饰“剃发”的尴尬,彰显大明孤臣遗老的“忠义”形象。

明朝大儒们这么做,一来以史可法,瞿轼耜等铮铮铁骨为榜样,二来自己也能给仕清者敲响警钟。事实上,他们也被前明士绅所效仿,如钱谦益等。

究其原因,大儒们当然寄希望于后世士民们的敬仰,所以,从这些画像主人的淡雅,峻清的仪态来看,无不体现出“淡薄名利,忠于圣学”的价值取向。

清朝文字狱很厉害,感谢传世的画作,让我们能一睹血雨腥风时代下,知识分子的风采,他们的精神领域的形象得以流传下来。

要不然,我们看不到这些。

那么,这种文人极其可贵的坚持和傲骨,难道不正是我们坚持宋应星“明朝形象”的根本吗?要不要坚持明朝大儒形象?我相信大家自有答案。

#抗清义士留辫子头,宋应星造型惹争议?#

网上有朋友列举自己省份的古代名人,我也列举了一些。

江西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灿若繁星——

1、解缙:江西吉水人,大明第一才子,主持编撰《永乐大典》——世界规模最大最早的百科全书。

2、宋应星:江西宜春人,著作《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巨著,被称为中国17世界工艺百科全书。

3、汤显祖:江西抚州人,中国明代伟大戏剧家文学家,著有“临川四梦”,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4、欧阳修:江西吉水人,宋代一代文坛领袖宗师,唐宋八大家之一!

5、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过零丁洋》《正气歌》千古绝唱!

6、陆九渊:江西抚州人,宋代著名理学家,中国“心学”创始人,与朱熹并称“朱陆”,开创中国哲学史上的“陆王学派”。影响中国800年。

7、朱熹:江西婺源人,宋代理学大师,儒家集大成者,继承北宋程颐两兄弟理学,完成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世尊称“朱子”!影响中国后世800年。

8、夏言:江西贵溪人,明代著名廉官!

9、陶渊明: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田园诗鼻祖。

10、姜夔: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诗人和音乐家。

11、杨万里: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2、黄庭坚: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创始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后世与苏轼齐名,世尊称“苏黄”。

13、王安石: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4、曾巩:江西南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5、况钟:明代著名廉官。与海瑞、包拯、施公齐名。昆剧《十五贯》说的就是他的事迹。

16、朱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17子后裔。著名画家。山水画一代宗师。

17、魏良辅:江西南昌人。明代著名戏曲音乐家、戏曲改革家。被后人尊称“昆曲之祖”“昆曲鼻祖”,在曲艺界有“曲圣”之称。

18、晏殊:江西南昌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北宋著名词人。世尊称“大晏”。

19、晏几道:江西南昌人。北宋著名词人,在文学史上与父亲晏殊并称“二晏”,世尊称“小晏”。

20、刘恕:江西高安人,北宋著名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

21、刘颁:江西新余人。北宋著名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

22、谢枋得:南宋著名文学家和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

23、陶侃: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陶渊明曾祖。

24、江万里:江西九江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坛领袖。中国十三世纪著名政治家和教育家。

25、邹元标:江西吉水县人,明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

26、朱权:江西南昌人。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古琴家。世尊称宁献王。著作数十种,《琴阮启蒙》《神奇秘谱》杂剧《大罗天》。。。

27、洪迈: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著有《容斋随笔》《夷坚志》等。

28、魏禧、魏礼、魏祥: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诗人。世尊称“宁都三魏”,“易堂九子”。

29、严嵩:江西分宜人。明代权臣。

30、近代现代名人:陈寅恪(国学大师)

杨杏佛(中国管理科学先驱者)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方志敏(革命先驱者)

吴有训(中国物理学“开山鼻祖”)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饶毓泰(中国物理学先驱者之一)

胡先骕(中国植物学奠基人)

傅抱石(“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柳子谷(画坛“金陵三杰”之一)

欧阳自远(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

古龙(著名武侠小说大师)

李烈钧(孙中山护国运动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

其他人物如张国焘。。。就不列举了。

。。。。。。

。。。。。。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因书中出现“北虏”“夷狄”一词,

被清朝禁毁,遂在中国失传。

但译本很快传遍亚欧大陆,

其中的推拉式风箱技术对西欧冶铁工业影响很大。直到民国初年,通过日本才看到原著!

《<天工开物>的世界》前言

在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中,有一部书值得注意,这便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它并没有四书五经的物穆无穷,没有四大名著的起伏跌宕,没有唐诗宋词的风花雪月,也没有笔记稗史的妙趣横生,——这部书平淡无奇,读起来甚至会感觉味同嚼蜡。因为它主要记载的是许多古代技术的细节,对于当代读者来说,这些技术大都已经淘汰,并不需要了解和掌握。

但是这部书意义重大,值得一读。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最基本的动力。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从而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而科学技术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逐渐物化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

在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的出现相对要晚一些,但是却后来居上,独领风骚数千年,所依赖的,就是古代中国人独创的、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而《天工开物》所记载的,就是其中的大部分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相关领域的科学著作。

这部书后来传入日本,形成了所谓的“开物之学”,成为促进明治维新的动力来源之一。日本随之崛起,跻身列强。当《天工开物》传入欧洲之时,伟大的工业革命刚刚拉开序幕,这部书直接推动了欧洲的农业革命。

这部汇聚百业、内容丰富、影响世界的书,当然值得一读。

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经将那些古代技术远远抛在身后。《天工开物》虽然平白晓畅,既没有难懂的字词,也没有晦涩的内容,却难免过时落后,不得不沉寂在故纸堆里。

这是对科普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一个民族的崛起,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伟大复兴中国梦首先要实现的,是科技梦。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基础科学的日新月异,更重要的是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科学素养的大幅度提高。因此,科学普及是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但却是更基础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地向青少年朋友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才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科学素养,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持久的内生动力。

科普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二是科学文化的传播,三是对受众科学精神的塑造。对于当代青少年群体的科普,应该跨越第一次面,更强调第二和第三层面,强调“用文化普及科学”“用科学塑造灵魂”。

大家手中的这本书,就在做这样的尝试。

它从“天工开物”的哲学意蕴入手,具体展开每一项技术,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这项技术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是怎么便利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深镌刻在我们的文化记忆当中。大家会因之而自豪、自信,也会更加热爱科学。

用文化普及科学,这是一条崭新的路,冀望作者能够走得更远,写出更多的好书,影响更多的青少年朋友,为当代中国的科普事业多做一份贡献!

有人说清朝落后是因为明朝的八股文,八股取士。这可以说最荒唐的观点了。。明朝中晚期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学著作众多,可谓群星熣灿,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这些明朝科学家几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

其实满清的落后的原因只有一个,满清统治者是渔猎民族,他们只有强调骑射,排斥科技,八旗才能维持对汉人的统治优势。@北洋水兵 @北斗维斟

明朝有一个人,因为一档央视文化节目爆红了。他既非王侯将相,也非达官贵人,却是行迹于乡野的一名读书人。

他的“走红”源于他写的一本奇书,在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求取功名,实现治国理念的国人眼里,这本书似乎算不了正统,甚至是上不了台面。

因为受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影响,似乎是实用的自然科学相对于表达情怀的人文科学要弱得多。

因此,此书出版200多年里,却少有人问津,不被社会主流所关注。

相对于诗词歌赋文章,此类书大概多被视为旁门左道吧。

奇怪的是,它被带到日本和朝鲜,却被奉为至宝。欧洲从日本得到这本书后,译成多种文字,将其广泛传播,欧洲人甚至称之为中国科技史的小百科全书。

这本书就是著名的《天工开物》,作者是宋应星。这本书为什么会被外国人看重?它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国古代各项技术系统进行了总结。

书中全面地、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里面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名称、形状、工序。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技术、经验和水平已远远领先于世界,所以,这本书被传至日本、朝鲜和欧洲后,使用价值极高。

中国古老而先进的农耕和手工业技术得到极大的推广,也促进了这些国家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天工开物》对农耕和手工业技术的传播是有极高贡献的,对世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的,是人类科技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今被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这部科学巨著,在世界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是明朝末年的宋应星,他是江西南昌奉新人,是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提到的那位明朝科学家,因为他的这本著作《天工开物》而著名。

宋应星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很高的天赋,他记忆很强,常常过目不忘,被长辈们和老师喜欢。

他从小跟着哥哥宋应升,在叔祖开的私塾中读书,精熟经史、诸子百家,对天文、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药学,宋应星有着浓厚的兴趣,还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宋应星的学习和研究,同时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常与同窗及好友在本地风景名胜游览,吟诗作赋,纵论天下事。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宋应升在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在万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兄应升名列第六。

二人一鼓作气,前往京师,参加了次年的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回去前往白鹿洞书院进修,以备来年再考。

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两兄弟经历了六次科考,均未及第,以失败告终,从此,兄弟两人遂绝科举之念。

1631年,宋应升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则回乡侍奉老母。以后,哥哥宋应升凭借自己的才华,官做到广州知府。

宋应星则在1635年任江西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

教谕是宋代在京师设立的教官,以后明清延续,由国家任职,教授县里的学员,奉禄极低,官职卑微,一个县里只有一名。

相当于我们今天公办学校里的在册教师,国家发工资,尽管低一些。

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在这4年里,《天工开物》和他主要的著作都是在此阶段完成,这个阶段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阶段。

1638年分宜任期满,宋应星考列优等,随后又在多地做官,最高职位是1643年出任的直隶凤阳府毫州知州,正五品官级。

不过,此时明朝已是将亡前夕,宋应星付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知府连升堂处所都没有,官员大多都出走。

经宋应星的努力,重建知府,恢复其规模,他又损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明朝灭亡前,宋应星被荐官,他均辞而不就。他的哥哥宋应升因不肯背弃南明,于1646年服毒殉国。

此后十余年间南明与清军拉锯战,宋应星过着隐居生活,拒不出仕,在贫困中度过晚年。

其间,他为兄长著作了《宋应升传》。直到1666年左右,宋应星去世,享年80岁。这个伟人走完了他平凡的人生。

《中华古代科技大冒险》中,李小白和小艾拯救的第一部科技著作就是《天工开物》。

穿过时空隧道,他们回到唐朝,见到了在分宜县当教谕的宋应星,帮助他找到丢失的《天工开物》手稿,并将其付印。

离别时,宋应星伯伯又赠送他们当时珍贵的稻种,让他们带了回来。

快拿起书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吧,看他们与宋应星伯伯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拯救奇书的?

同时把宋应星的故事也讲给孩子们去听吧,让孩子们去感受那些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背后所经历的艰苦与平凡的岁月吧。

#读书不止# #阅读的温度# #爱上阅读的原因# #秋日读书感悟# #我要上微头条#

中国在古代历史上几千年的时间里,其实一直是世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1.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明朝的时候,欧洲使团来中国交流贸易,回去的时候带走了一万多本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相关的书籍和无数的发明。

欧美在近代一百多年的领先实际上是制度上的反超,使欧美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则是古老的华夏在制度上的再次反超,这次反超将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科技超级大国。

本文宋应星的著作,宋应星的著作是哪一部)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