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重为轻根道德经第26章解读,重为轻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1位网友观点:  ...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重为轻根道德经第26章解读,重为轻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1位网友观点: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辎重”为何物?

  轻,身外之物,即功名富贵;静,性命;躁,嗜欲之情。身为生之本,固当为重,功名利禄,声色货利,乃身外之物,固当为轻。外物皆因“身”而后有,故重为轻之根。

  因此,就国君而言,掌握控制权叫做重,不离开君位叫做静。重就能役使轻,静就能驾驭躁。故云“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

  “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国家即是君主的辐重。赵武灵王是一代雄主,但他在位时,便把君主之位传给了儿子,一旦失位,哪里还有权威,以为自己的意见还可以影响国家施政,岂不知失去权势就轻贱了,太自信匆忙离开君位叫躁。其结果是被囚禁,被活活饿死,为天下人耻笑。

  轻,就会失去臣下;躁,就会丢掉君位。”老子说的就是赵武灵王这类自以为是的人。权势一旦旁落,就不可能再得到。春秋时期,此类事件很多,比如“田氏代齐”,姜子牙后代齐简公王权旁落田成子,导致江山异色,国家改姓;晋国君过于信任大臣,结果大权旁落六卿之手,最终被韩赵魏三家分晋,国亡身死。老子说“鱼不可以脱离深渊”也即此意。

  #老子道德经##泛文化写作营#

第2位网友观点:

  #国学经典#【轻则失臣,躁则失君】#《道德经》#二十六章:重为轻根(根基),静为躁君(主宰)。是以君子终日行(奔走)不离(离不开)辎重(载着粮食衣物等的车辆)。

  虽有荣观(华美的生活)、燕处(安居之地),超然(安然超脱物外的心)。奈何万乘之主(兵车万辆的大国之主)而以身轻天下(用轻率的态度处理天下大事)?

  轻(轻率浮夸)则失臣(稳重的根基),躁(急躁妄动)则失君(主宰天下应有的宁静之心)。

  在老子眼中,治大国者,骄奢的生活、霸权的统治是轻浮的、躁动的,必将失去根本——稳重、宁静,统治定不会长久。

第3位网友观点:

  在老子的思想里,世界的主流是动的,还是静的?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为轻根”似乎更容易理解,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任何东西都需要牢固的根基,植物不能深根固蒂将会被大风刮跑,大楼没有坚实的基础,可能倾倒;国家如果没有雄厚的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就算不上真正的强大;人如果没有崇高的道德素养,良好的人脉积累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就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但“静为躁君”就曾经引起过后人的质疑,尤其是有过特定时期哲学思想影响的人,都会对老子这句话提出批评,他们会认为老子颠倒了“动”与“静”之间的关系,运动才是永恒的,“动”才是这个矛盾的主要一方,静止只是相对的。

  这样的认识在很长时间里,给人们解释老子思想造成思想障碍。实际上老子的思想是辩证的,在老子那里,客观存在是不存在主次之分,而是同出而异名,比如有无、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庞辱、动静、重轻等等,都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反映。他揭示出事物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说明他确实看到客观现象和思想现象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就连早期的注老大家任继愈也曾批评批评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有局限性。

  但是,老子论述的是万乘之国的国主怎样才能够巩固和保持自己统治地位的问题。他语境下的“静”、“重”、“轻”、“躁”,说的是一种行为方式和作风。这种轻躁的作风如同断了线的风筝,言行草率盲动,强调的是一国的统治者,应当“静”和“重”,而不是轻浮躁动,如此才能巩固自身的统治。

  因此他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慎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有道之君言行举措,都不离开国家的稳定这一根本,尽管有胜地景,也泰然处之,不为所动。怎么能以大国的君主之位,轻率躁动来治理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我要上头条##老子道德经#

第4位网友观点:

  曾仕强:你看现在的人呐,能动不能静,他静不下来。一个静不下来的人,身体是绝对不会好的,我很少用绝对这两个字,因为中国人他多半是相对的,很少绝对。一个静不下来的人,你是对不起自己的,你把自己糟蹋成那个样子。隔壁有很多人你不跟他讲话,专门打手机跟很远的人讲话,你看奇怪不奇怪?现实面一概不懂,然后天天在那里上网。认识的朋友不来往,那些根本就没有见过面的,她敢跟他约会,你看要不要命?

  如果要改善我们的生活,那我们就要让自己静下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心静人自安。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一句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宁静可以控制浮躁。当你感觉生活一团糟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往往越发地躁动,可是你越动反而越糟糕。所以,这个时候就要以静制动。

  就像老子《道德经》中说的另外一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浑浊的水,你越搅越浑,你不动它了,它慢慢沉淀就清澈了。内心安静下来,才能变得澄明,才能生出智慧,静能生慧。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外界的动乱导致的自己内心的不安,但外界环境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如果寄希望于外界环境自己安静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我们内心的不安宁,导致自己做了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才导致了外部的动荡。而自己又对外界环境加以比较主观片面的解释,将原因全部归因于外界。

  所以,我们要回归内心,就像那个禅宗故事讲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者心动。不是外界在动,是我们的心在动,是我们的心没有静下来。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写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告诉我们要追求风雨中的宁静。风再怎么刮,它总有止息的时候;雨再怎么下,它总会停下来。天地尚且一动一静,人为什么一直要躁动不休?你何苦担心过多,思虑过多?

  如果你的心静下来,即便外面风雨飘摇,你依然可以淡然处之。如果自己的心静不下来,即便外面风平浪静,自己却依然处于彷徨不安当中。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的不宁静?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因为我们执迷于太多太多的东西,各种妄念贪求。有些是颠倒迷妄的,有些是不可能的,有些是不正当的,有些是超出目前实际的。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静下来,就要虚化掉那些颠倒迷妄的、不可能的、不正当的、超出目前实际的念头。人不可能没有念头,但是要让念头保持正常、正当、符合实际。去掉我执,去掉偏执,不要觉得非怎么怎么样,不要这样。

  这是我们一直要去做的功课,因为念头层出不穷,我们就要不断虚化掉那些妄念、执念,守住内心那份清静。“致虚极,守静笃”,对于我们来讲,最重要的其实是“致”和“守”,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下的功夫,功到自然成。

  推荐大家读一读《道德经》,尤其我们现在人的生活,读《道德经》能够在很多方面给我们启发和帮助。

  道德经正版原著全书

第5位网友观点:

  内在富足吸引外在财富,8个字,带你读懂人生富足的秘密!

  01、信:念力是人生的法宝。一个人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奋斗有方向,精神有力量,人生就会充满生机与光明。

  02、喜:欢喜凝聚能量,身心的平和喜悦,会使一个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气场温暖而和谐。

  03、细:意识越细腻,事物的呈现越整体,思维细化、深化的能力,决定你头脑中蓝图与理想的实现速度。

  04、内: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内即内求,向内观照,向内反省,向内用功,向内寻找人生跃迁的力量,

  05、静: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人生越安静,越容易洞察世间人性真相与根本规律。浮躁的社会,心静者终究会胜出。

  06、给:利他永远是最好的赚钱模式,“给”比“要”更容易成就自己,帮别人解决问题常常是走出困境最好的方法。

  07、舍:舍得舍得,不舍不得。钱不是一个人赚的,与人合作,越舍得分钱,你得到的可能越多。

  08、慈:慈为善本,心怀慈悲,敬天爱人,你就会接近天道,也就更容易完成生命的觉醒与圆满。

  更多人生富足精华,欢迎订阅我的人气专栏《富足能量场》,一年一次的423知识节限时优惠正在进行,点击图片下方横幅看一看马上抢定。

第6位网友观点:

  曾仕强:我们过的不是平实的生活,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现在人最可怕的,各位要记住这句话,能动不能静,静不下来。所以才要静坐,要不然静坐干什么?静坐静坐,重点在静,不在坐。坐不坐无所谓,只要你静得下来就够了嘛,你站着也可以静下来,你跟人讲话照样也可以静下来,主要是你静不静得下来。但现在人就是静不下来,非要让自己忙,麻痹自己,其实每天都在重复骗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现在人就是这样,总是被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事物所吸引,被各种声光所刺激。感官被外界的各种事物吞没,情绪随之起伏波动,内在的精神就不断被消耗。因而,精神意志就非常容易动摇,摇摆不定。

  所以道家说“随声逐色,不能还元”,总是在这些声光刺激中追逐,人的这口元气不停地被消耗,却得不到休养,那结果自然是早早地耗尽。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就是指人的各种感官,人的这些感官与外界接触,如同一扇门,一开一合。当你接触外界这些事物时能不能守柔、守静、守弱,能不能不被诱惑。如果你一味沉浸在外界的刺激中,那你就失去了自身,那你就静不下来,只是用这些刺激来麻痹自己。

  能动不能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有的痛苦,所有的不安宁,都是自己给自己找来的麻烦,就是因为能动不能静。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轻浮就失去了立身的根本,躁动就失去了内心的主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轻飘飘的,觉得空荡荡的,觉得不踏实,不安宁。

  摆脱这种痛苦的方法,不是继续用更多的东西来填充和麻痹自己,而是归根。

  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返回根本就是清静,清静就是回复生命之根本。所以要“致虚极,守静笃”,当一个人神气内敛,内在的精神元气就得到修养,能量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如此精神意志就坚定,就不容易被动摇和扰乱,自然烦恼痛苦就消减了。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尊为道教始祖。他只留下了一部著作,就是《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个字,但是却字字珠玑,句句箴言,穷尽天道、地道、人道,蕴含无穷智慧。推荐大家读一读《道德经》,读经典,开智慧,受益无穷。

  道德经正版原著全书

第7位网友观点: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臣 躁则失君[合十]

  【释义】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所以有道的⼈终⽇⾏事仍保持慎重,就像军队⾏军离

  不开辎重⼀样。即使有奢华的享受,他也漠然处之,从不沉溺其中。为什么有万乘之车的⼤国

  君主,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

第8位网友观点:

  任继愈老先生四度译《老子》,思想大不同。

  任继愈老先生是老子的同行,解放后第一任国家图书馆馆长,1956年他的《老子今译》出版,此后,随着有关老子新材料的屡有发现,他在以后的50年间,先后出版了《老子新译》、《老子全译》和《老子绎读》,一次比一次丰富,一次比一次谦逊和敬畏。

  他不赞成老子的“出世”说,因为老子是讲“治天下”的,他的“无为而治”的重点在不扰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政不要过多干扰、乱出点子。他的柔弱不争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克”、是“胜”,一味地不争如何“克”,如何“胜”?

  从他的书名中看得出来,从“译”到“绎”正说明了任老对于老子认识的加深和敬畏:“译”是直接翻译,给人的感觉那个“译”就是现代汉语语境下的“老子思想”,其实只是后人以自己的主观认识来解释老子,阐发的是自己的思想,哪怕自以为讲得再清楚,也不能等同于老子的思想。

  以“绎”代“译”表达的是作者看老子的态度,这是任老的觉悟,不能把今天研究者的意思强加给先人。比如,老子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自从毛主席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学术界争论了很长时间,任老也是参加者之一,他从前就说过老子是唯心主义者,他甚至在《老子新译》里解释“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句话时这样说:

  “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因此,他把静看做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有形而上学因素。这种宇宙观和他所代表的没落阶级的立场完全相适应。”

  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任老的观点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事实上,关于老子是唯物还是唯心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任何一方都缺乏足够的证据驳倒另一方。

  后来的任老认为,这样为古人划分界限是不对的,老子思考问题的方式,不能用这些后代的概念形态来套,硬生生地把古人推向两大阵营。

  任老在他的《老子绎读》里,明确指出:中国人应该多读读《老子》。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种视角,他的辩证法思想比孔子更加丰富,老子要求我们除了对一个事情要做“可行性论证以外”,还要做一个“不可行性论证”,这样做出的决定,将会极大地减少判断和失误。而我们往往只有前者,这正是我们思维方式的缺失。#我要上头条##老子道德经#

本文重为轻根道德经第26章解读,重为轻根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