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发挥
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日益突显,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
实践证明,科学使用多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数学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随着农村经济的大幅增长,农村学校的电教设备越来越先进,而一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较落后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农村教师如何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上发挥有效的作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探索与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应体现数学本质
案例一“ 认识乘法”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动画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画面定格,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有许多小动物、小河、白云、花草。
学生2:我发现小河里有水草和小鱼。
学生3:我发现大树上有鸟窝。
学生4:我发现小朋友们很高兴。
……
至此,7、8位学生积极发言,并且还有不断新发现,教师在肯定中只好继续“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不断的有新的发现……
看到这儿,你是否疑惑这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虽然气氛热烈是空前的,可课性质却变了。学生陶醉在图画和声响效果中,陶醉在美的世界里,没有突出数学知识在哪里,更是和乘法的意义不搭边儿。这样的课件创设导入无疑是失败的。其实,在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两种,鸡和兔)它们是怎样站立的?兔是每两只站在一起的,鸡是每三只站在一起的)接着引导学生两只两只的数小兔。三只三只的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了“几个几”的生活现象,这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意义做了必要的准备。
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的发展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热闹,也不能居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淡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因此,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选准利用时机
案例二 “ 圆的面积”教学片断。
从生活问题导入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猜想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活动全过程:课件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课件反复演示几遍,闪烁圆的半径、二分之一周长和组合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各部分有什么联系?提问:你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各部分有什么联系?(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 × r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辅导到“妙”处、“巧”处,便能巧妙的化解教学难点。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记忆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数学课件的设计和使用,应选准利用的时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具体说来可在新知的生长处、观察的模糊出、操作的关键处、知识的延伸处、新旧知识的对比处、思维的障碍处、示范及练习的需要处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突出主题
案例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片断
第一位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形象的验证猜想):导入新课后,引导探究三角形三边的的关系。课件呈现四个图型,三个三角形和一个无法连接上的三边图形,每个图形上都标有表示长度的数据,教师提出研究目标并提供研究表格:
情 况 数据(厘米) 我的发现
式 子 结 论

能围成三角形 1
2
3

不能围成三角形 1
小组合作探究后,汇报交流,重点讨论:不能围成三角形图形的三边长度的特点。于是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三根小棒拼摆情况,新知顺利完成,进入练习阶段。
第二位老师教学(不用多媒体,关注学生“做数学”的体验过程):
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
操作要求:
(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
(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
(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第一根小棒长 第二根小棒长 第三根小棒长 能否围成三角形




2、 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 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小组上台展示,
3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 不能
3厘米、5厘米、8厘米 不能
5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