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走出古诗文教学的困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学生赏析古诗文,丰富语文素养,接受熏陶感染的有利途径。但教师的“满堂灌”,学生过多的机械记忆,是古诗文教学低效的两大原因。那么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重要的途径是重视诵读。只有诵出古诗文中的韵味意境、人文精神、中华文化,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不困惑;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的古诗文教学都要重视诵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曾说:“教师要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古诗文教学中碰到的一些困惑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古诗文诵读的作用
诵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诵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诵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诵读这一原理来看,诵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发掘文章中的美学因素,从而增强文章原有的感染力,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语言表达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
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诵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诵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诵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常常会出现一些具体问题。
二、古诗文诵读的困境
第一,古诗文的学习目的存在古今差别。
对于古人,从隋唐两代确立科举制度以后,学习古诗文成了千千万万读书人改变命运、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一把钥匙,因为关乎到自身的前途命运,所以不敢丝毫马虎。借以此,耗时长、节奏慢、坚持下去效果十分明显的古诗文诵读,在古人的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而对于当今的学生而言,学习古诗文无非是了解传统的古代优秀作品,传承民族文化,增强自身文化底蕴,为做人做事奠定基础。而且如今的科目繁多,又由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容量大、课程设置紧等一些特点,往往导致古诗文诵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干脆被讲解、做题取代了。

第二,古诗文的学习与运用的不同语境。
古诗文在古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诵读也顺理成章的被人接受。但是反观我们现在的学生,古诗文的学习和应用的比重可以说微乎其微,已经缺乏了学习古诗文的语言环境。就犹如在外国学英语与在国内学英语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周围人都在说英语,自然而然便会轻松学好了;而在国内学英语缺少一个语言环境,即便是学了也由于没有交流的环境而会在一段时间内遗忘。可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即便是以诵读为主体的教学法主导古诗文教学,但是最终的效果依然令人质疑。
第三,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
目前,教师不能完全摆脱应试的压力,不敢放手让学生诵读,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而作为学生而言,在古诗文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所以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很被动、效率低。从而导致教得不顺畅(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效果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学得不快乐(古诗文的背诵与机械理解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造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低效。
三、古诗文诵读的突围
在文化环境、课程结构己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摆脱诵读的困境,提升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必须要有所突围。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全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有文言文,每册后面另附古诗词十首,占了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真正的从诵读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我认为须从以下五方面抓起:
(一)诵读,要事先设计。
诵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韵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可将诵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也可将诵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下面举一例进行说明:请见《口技》“诵读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第五次读:读得有情有境——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六次读:读得滚瓜烂熟-----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边看书边背诵,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
这里的诵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气氛比较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