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老师读书随笔 读教学内容指要有感
来源:
2021-06-11 10:19:26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散文在整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占很大比例的,可以说是一主导文类。小学生以自身的经验及阅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散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几乎一线的教师都按照参考书的内容及流程教,自己没有对文本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参考书上的教学内容又是科学的、合理的吗?我想这个很值得教师们思考?如果让教师自己去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恐怕会花样百出。因为习惯性的依赖,他们已经不知道该依据什么来确定教学内容,一堂散文课到底应该怎么去教,教什么。笔者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并总结出散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一、概念模糊化,混淆散文与其他文类的具体特征
经实践调查发现,不排除有的教师会混淆散文与其他文类的具体特征,将散文教学与其他文类教学混为一谈。因为散文是一类写作手法很灵活的文类,通常会采用抒情、议论、记叙等手法来创作,因此这个给教师在辨识文体的时候带来了困扰,或者说有时候会误导教师辨识文体,影响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判断与设计。由于教师对散文的文体特点缺乏一定的认识,把散文当做议论文、记叙文甚至说明文来教也是存在的。不能严格区分散文教学和记叙文教学、议论文教学、说明文教学。比如说,对于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要从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因为散文融合了记叙文的某些写作方法,它可以叙事,但是有时候在整篇文章中未必有完整的情节。教师的这种做法就是最明显混淆文体特征的表现。因此,教师要读懂并讲清某篇文章,关键是要弄清其文体。
二、模式化教学,忽视散文篇目的个性特点及分类
虽然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理念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体制,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讲读分析法”,满堂讲、满堂灌,教师不停地讲,学生默默的接受。这种注重讲读忽视思考、注重分析忽视体验、注重结论忽视过程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很多教师在面对不同性质、内容散文,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时候其教学模式是一样的。无论是叙事性散文,还是抒情性散文,或是议论性散文,都采用同一种模式教学,即先介绍作者的资料,写作的背景,然后解决字词,然后分析文本。分析文本一般都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再到归纳中心思想和评析写作特点。在分析过程中还停留在“形散而神不散”的套路上,不管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还是议论性散文都是抓住散文的结构来体现散文的“形散”,抓住线索体现散文的“神不散”。 忽视散文具体的每一篇目自身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这么多年散文,只知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个特点,其他关于散文的特点就一概不知了。最终散文教学就会出现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风格作家的散文用一种模式去解读,失去的阅读的个性。
三、解读简单化,缺乏对文本语言细腻的品味
散文是一种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情感的文类,它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是经过推敲揣摩的。散文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并能够体现作者个性的语言。“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总是渗透着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与人生经验,因此对它的解释也必然要求解释者拥有相关的生活阅历或人生经验与之呼应。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用心灵去倾听作者的叙述,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精神的对话,与文本语言展开心灵碰撞。”[1]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课的时候必须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带领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而不能像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让学生阅读重点语句,然后概括、归纳、推断出某些信息要点,体会、品尝、探究的过程直接省略。而这过程恰恰就是品读、学习散文的重要之处。学生需要也应该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
四、强调人文性,淡化散文篇目中具体的情感
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程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但是有很多老师走了极端,没有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尤其是走向了“泛人文化”。对散文作品的人文性任意拔高提升,忽略作者的情感,忽略作者自身的因素,尤其是个人情感因素,分析时都以“人文性”为统帅,并未深入到作家的内心去体会,去挖掘作者内心真正要表达的情感。
我想,《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这本书在散文的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为我们理清了阅读教学方面的思路,使不们不至于因为教什么而感到茫然。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