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再谈读写结合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 谭培霞


提及读写结合,难免有老生常谈之感。关于“读写结合”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了小练笔,以期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课堂实效。但,有些课堂上的读写结合不过是“虚晃一枪”,抑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显示一下教师设计的理念而已。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一训练点确定不很准确;二体会的过程不充分。



现就读写训练点的确定与落实谈几点拙见:



一、确定读写训练点的基础是解读文本的语言密码



面对选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要作教材的二度开发,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和设计。低年级侧重于句式的练习;中年级侧重有特点的段式;高年级则要侧重布局谋篇和表达方法等。但是这些都依赖于对文本中语言现象的挖掘。



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一课,教学的瓶颈在于: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很强,本单元的组元是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如果重在让学生受到爱父母的教育,不过是思想教育而已。如果一味地囿于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上,试想,学生又能获得什么呢?只有找到适当的读写训练点,才可以让语文回家。其他的环节不再赘述,仅就从读学写的角度解读,用理性的思维来构思,是否可以在如下两方面确定读写点:



第一个设计是可以在沉默处补白:



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教学至此,学生难免会有质疑:为什么犯了错误还可爱?要想解决这个疑问,需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观察图中孩子们的神情,在那足足一分钟的沉默中,他们真的什么都不说,什么也没想吗?那孩子们会想些什么呢?省略号里藏着什么呢?



补充填空:孩子们有的,他会想:;有的,心里会想:。



学生在补白中逐渐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呀,孩子们自责的神情、害羞的神色是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对父母的忽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种反思多么宝贵,这也恰恰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啊!自然而然地突破了难句子的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填空练习,点拨孩子明白文字后面、标点里面是藏着人物的内心想法的。真是一标一点总关情啊!



第二个设计是可以在语言现象处学用:



通读全文,课文中有两段话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



●不久,学校开家长会,那些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说道:“我那小家伙真懂事了呢!”“他祝我生日快乐!”“他送了我礼物!”“他给我写信叫我不要烦恼!”“他会体贴人了!”



这两段话有共同的语言现象:多个人物的语言并列呈现。这样的句式在教材中并不多见,也很少进入教师备课的视野。但是,就三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而言,可以将其列为一个训练点进行教学。因为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学习了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的不同位置标点的变化,而抓住本课的这个“点”,无异于是一个提升和延续。另外,《课标》中要求,第二学段要学会冒号、引号的使用。所以,抓住这一点进行训练,也符合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句子的特点:由于是“七嘴八舌”“不约而同”地说,不是一个人在说,因而要几个人的语言;还会发现引号之间是不必加其他标点的。当学生明白了这个规律,便可以迁移运用,设计一个片段练习:



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准备要春游,去哪儿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两个设计,一个站在以写促读的角度,一个站在语用的角度。立意不同,所置的教学环节就会有不同。相信,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了自己读书没有留意的内容,就会被这样陌生的知识所吸引。在学习、领悟、实践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得到的一定比在“无穷的感受理解”“不断的提问回答”中更有兴趣。



反思: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用自己敏锐的眼光,一只眼看文字表达的内容,另一只眼去发现藏在文字里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迁移运用习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二、确定读写训练点要立足单元习作,分层渐进地实现目标



素材搜集一直是学生习作中的软肋,“无米下炊”是作文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借助教材的编排帮助学生体验写作的全过程?尤其是经历找“米”的过程和挑“米”的过程,这对于孩子而言,是更重要的指导。正所谓:比怎么写更重要的是写什么。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有四篇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是:先说说自己最想说什么动物。可以讲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说说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显然,本单元的编排将读与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读学写应该是我们备本单元的整体思路。解读课文,不难发现: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呼之欲出,作者饱蘸笔墨描写其实也同样饱含深情。如果说,抓住特点写小动物还算容易,但是要在具体的描写中渗透感情则是中年级学生的难点。教学时,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引导他们经历一个情感蕴积的过程是多么重要。



【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猫》,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梳理文路后,通过细读第一自然段,略读二、三自然段后,领悟──老舍先生是怎么把猫古怪的特点写具体的?总结出:运用总分的段式,用事例写具体的方法。之后,安排了小练笔──呈现了几幅小猫淘气可爱的图片,给了总起句,进行当堂练笔。



第二课时:学习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猫亲人,人爱猫”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将小猫的事例进行丰富、补充。再一次进行了写生动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