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闻: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论文 掘生活之源点习作明灯──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来源:
2021-07-26 01:54:58
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文章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习作教学存在重作文、轻做人;重结果、轻过程;重方法、轻情感;重尖子、轻整体等现象,因而学生一提起作文,便犯难,大量的无病呻吟或套话、空话、假话、大话充斥着学生的习作,众口一词、千人一面。这样既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又扼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压抑甚至泯灭了学生的灵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怎么利用好习作教材,极力凸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构建的由低年段的“乐于写”到中年段的“自由写”再到高年段的“学会写”的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易于动手、乐于表达”的训练过程中学会习作呢?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中年段习作教学的策略。一、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激发习作的动力,有兴趣才能发掘习作的潜能。学生一旦对习作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对习作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文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习作教学中,有很多激发兴趣的方法。
情境激趣。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带入真实或虚拟的场景、氛围、活动之中,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内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联系,强调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
如教学《不良的习惯》时,可这么设计:
第一步:(出示四幅图)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上分别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都有哪些不良的习惯?(学生观察、交流。)
第二步:学生还可以结合平时观察到的想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习惯?(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的一个“不良习惯”,想想这么做会有哪些影响?选择好描述的对象,自己拟定题目进行写作。
描述诱趣。教师运用形象、具有童真味的言语描述特定的氛围,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如教学《美丽的家乡》时,可这么设计:
第一步:播放《家在东北》。
第二步:交流从这首歌中听出了什么?
第三步:说说自己的家乡有这么的美景和淳朴的乡俗吗?
这么设计,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鼓励强趣。中年级的起步习作,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错别字连篇,乱用或错用标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高标准、严要求,更不可横加指责或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而是要注意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肯定加以赞扬,并用一定的标识标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了习作的信心。
二、重视活动,积累素材
习作起步阶段,最大的问题是素材的缺乏,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研究表明,蜜蜂每酿造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需要在100万朵鲜花上采蜜。同样的道理,要写出好文章,也如采蜜,应掌握丰富的素材。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积累素材。有哪些途径呢?
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会、编辑作文集、设计班级读书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总之,只要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社会实践感悟。如学雷锋做好事、植树、走进敬老院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见闻,体验校外生活的情趣和事理。
走进生活积累。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尤其是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可成为农村学生习作的源泉。如农村劳动的场景──采茶、割稻谷等,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如数家珍,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
三、拓宽渠道,学习语言
中年段的习作起步教学,有一个难点就是语言的表达问题。学生常常出现词不达意、啰唆重复、语序颠倒等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有关,另一方面是受学生语言积累、发展的影响,加之我们方言与书面语言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地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发展语言。
课内积累语言。现行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运用祖国语言的典范,祖国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和感悟。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中储存起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从其他学科中积累。现行小学课程注意了学科的整合,如音乐学科里的歌词精炼准确、意境悠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想象空间,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里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一句,意境优美、色彩绚丽、动静结合,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体育学科也一样,学生要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写一个场面,体育课内容就是最好的素材。这样让学生在这些科目中从语文知识积累的角度学习,这该是一个多么全面的学习网络!有了这些语文积累,学生作文就有话可说了。
课外阅读积累语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读能保证孩子们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好词、名句、佳段,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书和发展语言的关系。
社会生活积累语言。群众语言是最丰富、最洗练、最生动、最形象的。很多群众语言鲜、活、新、准,简单易记,朗朗上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恰当地运用,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因此可鼓励、引导学生留心邻里乡亲们的语言,及时收集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俗语、谚语、民谣等。
四、读写结合,学习写法
叶圣陶说:“阅读和写作是相对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这并不是说阅读和写作之间隔了一座山,是井水不犯河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正是说明了它们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方面。那么如何在这座山中打开一条通道,有效发挥阅读对写作的积极影响呢?关键要把握读写结合的契机,即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可以有以下途径。
从优美词句入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对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如《燕子》一文中这样写道:“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学生反复朗读后,可设计这样的话:这段话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特征?能换成别的方面吗?让学生充分了解写事物要抓住典型特征这一写作方法后,再提出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你家的小动物吗?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从典型的段落入手。课文中有很多段落是非常富有特点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充分体会,为我所用。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写山水的两段,描写很有特点,这样的写法对学习习作的中年级学生来讲,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学中,在反复诵读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写法写写自己家乡的山水。在学生的表述中,这种构段方式已根植学生心中。
从读后感慨入手。课文学完后,教师可随机提问: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抓住感悟点,写写读后感。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贵的沉默》等课文后都可以提供写读后感的机会。
总之,小学中年段的习作教学尤其重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在教学中解决学生乐于写、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那么习作教学就事半功倍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