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文章欣赏让语文课堂散发简约之美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第四小学 周海英
摘 要:本文讨论了语文教学追求“简约”的含义,认为通过精简目标、精简环节和精简教学手段,能使语文课堂“删繁就简”。在无数次删繁就简的过程中,在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让语文教学散发出简约之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简约

听名师的课,常让人有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在课堂上,他们凭着简单的教学手段和清新、质朴的教学语言,带动学生充分地说,投入地读,让语文课绚丽多彩、精彩纷呈。这种朴素的美,是真正的美!让人深切感受到“朴素是优雅的灵魂”!

反观当前不少语文课堂,可以发现:为了实现多种教学目标,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曲风不一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游戏层出不穷……课堂实在太喧闹了!可是,学生的学习真的高效吗?我想,不尽其然!

记得郑板桥有这么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画了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到后来,他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画竹就要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么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学习的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事实上,当老师们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之后,唯有 “更浅出”的教学,将那些不是语文或关于语文,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把多维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才能使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

因此,语文教学也应该追求简约,须删繁就简。“简约”的语文教学是指从目标到环节、方法甚至是语言等,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更有条理、清清爽爽,以简驭繁,返璞归真。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是要求,是方向,简明的教学目标是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这里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明确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理念之一,而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所以,从总的语文目标来说,我们如果能扎扎实实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那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这几件事情做好了,语文也就学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语文,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中,是我们将语文的目标搞得太复杂了,以至于抓不住本质的东西。

2.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简明

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有助于简化头绪,使目标简明。面对一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课文,我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什么东西,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于是从头到尾,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教学目标多而杂,就感觉自己的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学会什么,而教师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完成、落实,学生轻松,老师轻松。这样的语文课堂当然是简约有效的。

二、简化的教学环节

不少课堂过于追求时髦与新颖,搞了不少花样,环节多了,形式多了,学生无价值的活动也多了,一节课看上去确实很热闹,可是学生并没有能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书感悟,结果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了。

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看一节课是否具有无限丰富性,首先得看教学“预设”。“线性”的教学流程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一问只有一答,一项任务只有一种努力的方向;且哪个问题先问,哪个问题后问,都做了“精确”的设计,和流水线操作没有两样。这样的设计,从客观上抑制了课堂“生成”的可能。因此,我们倡导“非线性”的“板块预设”。这种教学设计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板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看看于永正老师关于“象声词”作文课的教学。他先是引领学生观看两段录像,让学生体会作文也需要“有声有色”,特别是体会声音的重要性;接着是引导学生感受几组象声词,体会象声词对于作文的用处;然后引导学生选择一组喜欢的象声词进行习作训练;最后是根据学生在习作中如何使用象声词来评讲作品。这样以“象声词”贯穿全课教学,板块式推进,简单而又高效地将作文课的学习推向高潮,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