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交流当我们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往往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习作题材经常如出一辙,没有任何新颖性,甚至与一些作文参考书中的例文非常雷同;同时,学生习作似乎没有什么“亮点”,体现学生个性化,能倾吐自我心声的文章实属罕见。于是,教师们常常把抱怨投向学生:为什么不会写作文?为什么总不开启思维想想写些什么?为什么写作水平就那么低,连400字的文章也写不出?自始而终,我们教师们只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与能力问题上,根本未曾想过症结就在于自身的教学。
曾经有位学生交给我一本空白作文本内夹一张纸条:老师,我不会写。我非常生气,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会写,这位学生的回答竟让我感到触动:老师,我不是不想写作文,而是尽管你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写作方法,可我就是不会写,我想了一天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原来,我在课堂上的作文指导一切都付诸东流,这不得不让我开始注意寻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很显然,这要求给我们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作文课堂教学应是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有效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重视教师的习作方法指导向重视学生的习作感悟转变
过去,我们语文教师非常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文章的“开头———过程———结尾”用什么样的方法写,怎样写都一一讲述得深刻透彻,甚至整节课时间都用于指导上,但往往这种指导总会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学生的个性化容易受到压抑,自然在习作中自我表达的情感也不会流露。然而,要张扬学生自身的习作个性,主动习作极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习作感悟,哪怕教师在作文课堂中只讲了一篇文章开头如何写,只要学生一旦有了习作感悟,他就能按自己的思维发展很快把过程、结尾写出。学生习作感悟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一样,有语感,对文字的理解当会顺理成章。因此,我们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从指导与培养学生习作感悟比对学生只进行习作方法指导更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习作感悟,我们可以依靠学生阅读文章,体会写法去培养。例如教师在上作文课前布置学生从文章杂志上找一篇自己喜爱的文章,然后带进课堂进行集体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写法。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除体会自己的文章写法外,还体会了其它许多别的同学喜爱的文章的写法。这样,由学生自己感悟总比老师一味传授写作技巧的效果好得多。
二、从重视学生习作的结果性向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转变
假若教师以看学生习作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低效率的作文教学水平。因为我们的教师往往从学生习作的字数,学生习作中的文字表达的优美与否,文章结构这些结果来看待学生的习作,这很容易导致教师向学生的习作提出高要求。对于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学生只会挫伤他们的写作自信心,让学生怕写作文以致写不出文章;对于能写的学生则让他们在习作中只向老师的目标迈进,凑字数、抄袭选文,乱套结构的现象屡屡出现。学生习作根本谈不上有独特的个性,而且这也只不过是“要我写作文”而已。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习作的发展性过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记事作文时,他首先给学生一个字:“雨”,让学生在用上这个字写上一句总起句,写得好的马上给予表扬,然后再给另一词语:“汽车”,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把“雨”和“汽车”联系上,由于这种重视了习作的发展性过程,而且并非一下子要求学生写的字数很多,所有的学生都能写出了一段话,而且每位学生所叙述的内容也不同,有的叙述了一则交通事故,有的叙述了自己上学迟到的事情,有的叙述了母亲坐汽车送雨衣的故事,有的叙述了让座的事情,有的则叙述了“偷车事件”等。学生习作完全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张扬了个性,作文教学实效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