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闻:小学语文教师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来源:
2021-08-05 07:10:47
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厘清性质 彰显特色 改进对策──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了,她是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南针。深入学习新《课标》,厘清语文课程性质,把握语文课程特点,弄清语文课程内涵,从而彰显语文教学特色,改进语文教学实践措施,进而大面积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
一、厘清语文课程性质
对照阅读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课标》)”与新《课标》,我们可以发现关于“课程性质”的定位具有明显的差异。
旧《课标》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旧《课标》对“课程性质”的界定相对来说是模糊的。语文是什么?“语”可以理解为“语言”和“言语”,“文”可以理解为“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等。语文到底是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到底学什么?没有清楚的界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也是放之诸学科而皆准的真理,是一句正确的但没有体现语文课程个性风采的话。
然而,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界定就清晰明确多了。
新《课标》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首先,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准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界定非常有必要,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两大问题。“学什么”?“语言文字运用”!但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是“语言”和“文字”,它们是人类使用的两种功能不同的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能力”是听说的能力,“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文字能力”是读写的能力。学习语言的规律和学习文字的规律是不尽相同的,课程性质的准确界定给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怎么学”呢?不要单一地孤立地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语文课程内部的各种知识之间等都需要综合起来,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
其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进行了细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至“完全学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恰当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度”,切忌揠苗助长。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新《课标》在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旗帜鲜明地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情感熏陶”的有机交融,紧密结合。
新、旧《课标》都一字不差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有着鲜明的工具性特征,同时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因此,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彰显语文教学特色
吃透新《课标》精神,精心开发语文课程,教师凭借语文教材教学生学习语文,创造语文,运用语文为社会生活服务,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促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那么,语文教学实践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自主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实践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主动感知、感悟,自觉理解、体味,积极实践运用。
创造性──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语文教学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强化形象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激活变通思维,训练逆向思维,以培育创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性──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引领学生积极投身于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参观游览、访问调查、创办报刊、文艺演出、益智游戏等语文实践,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增长智慧和才干。
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必须“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联系,整合“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沟通,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沟通,加强校内与校外的沟通,加强书本与社会实践的沟通,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放性──“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生活即语文,社会即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跳出文本的局限,走出教室、校园,走进社会,与大千世界融为一体,与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紧密相联,让语文折射出五彩生活的影子,让学生听说读写实践于天地大课堂。这样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但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再现生活、创造生活,也能让学生理解语言、应用语言、创造语言,获得有益的人生经验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