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要防止过分依赖多媒体
北京大学 温儒敏
当前中学语文课教学的主要问题还是受制于应试教育,一切面向考试,搞题海战术,把活生生的语文课当作技术剖析,讲得太多,太死板,限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毫无兴趣。虽然实施课改已十年,很多学校还是老一套,我行我素。明知这样不好,但又觉得无奈,一味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我在一些文章中既同情、又批评过这种“无奈”:人人都抱怨,又人人都参与,那什么时候是个头?当然,我们也看到课改中出现的另外一种偏向,那就是形式主义。这里不妨重点说说。



课改如果作为一场“运动”,很容易产生形式主义。有些地区检查课改,动不动就是查什么“硬件”是否达标,比如统计做了多少课件、多媒体使用率多高,等等。这种机械的一刀切的要求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北大附中程翔老师在他新出的书《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中,对此曾提出过质疑。书中对于过分强调语文课的多媒体运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阅读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阅读来完成的,过分依赖媒体中介,可能会破坏阅读中的语感,限制想象力。多媒体的运用必须适度。我觉得这个意见值得重视。



就拿阅读教学来说,目前争议也是比较多的。传统的教法是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归结到教师的答案上来,答案往往是单一的。这容易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抹杀了个性和创造性。现在强调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打破了以往比较死板的教学模式,肯定是个进步。不过,在教学实践中,到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引导处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理解的“多义性”有没有一个度?教师应当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可能困扰着许多教师,值得深入探讨。从程翔老师在北大附中的教学实践看,阅读教学固然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允许多义的理解,但不能放任,教师的引导很有必要。程翔老师借鉴当代西方的读者接受理论,提出一个“基本理解”的概念,来概括阅读教学“放开”所必需的“度”。他认为学生的阅读体验很宝贵,是教师指导阅读的基础,但不要忘了必须将学生的体验感受加以提升。



所谓“阅读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阅读,是一种教学行为。学生的阅读有别于一般的阅读,它必须受教学目标的制约,是一种“不完全自由阅读”。我觉得这种观点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阅读理解“多义性”的问题。阅读教学的目的既不是单纯寻找单一的作者“原意”,那容易限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停留于让学生发表各自感受,而是要实现对课文的“基本理解”,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最终落实到阅读能力的提高上来。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毕竟有别于文学批评,不能径直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移植到阅读教学中来。这种提醒是很重要的。这不只是阅读教学方法问题,也牵涉到对语文教学改革理念某些深层次的理解。既不要只想着考试,把语文课当作技术剖析,讲得那么没有味道,又不能为了“放开”而天马行空,无所落实,这就要有平衡。有水平的老师才懂得平衡。





【作者简介】



温儒敏,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