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闻:作文教学的创新浅见
来源:
2021-08-08 17:03:18
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必须要和服学生身心个方面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所创新,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开放教材,拓宽作文领域,让学生大胆想象,尊重学生作文的个性,精批略改多评讲学生作文,达到作文教学创新的目的。关键词:转变观念、重视实践、开拓领域、鼓励想象、提倡个性。
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离不开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和通过这种认识所产生的情感,然后向语言文字转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这种转化的能力。小学作文的创新必须符合小学生身心各方面的特点和规律。惟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教学,才有生命力和实效,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作文教学学会创新。笔者在近几年的小学中高段作文教学时,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益颇丰。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很长的时间里,传统的、急功近利的“填鸭式”教学占据了部分教师的整个课堂,这部分教师丝毫不考虑被“鸭”化了的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个性心理差异,一律进行刚性的“灌输”。而今,这种教育观念已被如火如荼的新的教学理念所替代,“学生获取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日子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是“自来水”,是“掘泉人”新的教学理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是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的作文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首先在观念上要得到转变,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作者、读者、评价者为出发点,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时,我们时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口述作文时侃侃而谈,流露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真正下笔时却没了头绪,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教学时只注重了引导学生按教材上习作的要求,把参与社会生活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动人的事件和欢快的情感写进作文中,而回避生活中遇到的不良、不快的方面。学生被作文要求的条条框框所限,有的甚至还顾虑重重,害怕作文写出来后不符合要求,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斥责。其实,作文教学是我们育人的好机会,教师的引导不仅仅是指导他们完成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把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人格意志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其中。要教育学生敢于面对有违社会规范、道德的现象,要激起他们的愤慨,以主人翁的态度勇敢地开展批评,而作文正是表达自已感情和态度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培养学生的话,学生作文时就能游刃有余,思维的天空也就更广阔了。
二、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宋代诗人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叶老的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妙的作文之道往往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悟”出来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写作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经常看到一个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
三、开拓新的作文领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创作的冲动来源如对生活的热情,如果下笔前没有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又如何能写出文章来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开放教材,以教材为凭借,不拘泥于小小的课堂,而让学生投身到五彩斑澜的大世界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让他们在广阔的校外世界中尽情的学作文,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各年级的习作要求中,都提到了要学生大胆想象,这就是写想象作文。写想象作文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更新作文教学思想、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学生在想象中才能放飞思维,才会有所创新。***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作文是语言的表达,语言与思维是合二为一的,语言的训练与思维的培养是同步的。写想象作文,能凿通学生习作时闭塞的思路,打开现实生活给学生习作带来的桎梏,改变学生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景写景、就物写物的传统方法。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锻炼创造能力,进行个性语言的表达,形成创新人格。鲁迅先生说得好:“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不正是我们创新之路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吗?要想使学生开辟一条真正地通往这个“目的地”的道路,就要加强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的训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作文天空里自由翱翔。
五、大力提倡写“个性作文”。
天真烂漫,童言无忌。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感情坦白而直露,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也应新鲜生动,具有个性。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作文这块充满灵性的天地被一些内容空洞、语言干巴、感情虚假的文字垃圾污染。为“应试”而“作”文的做法,违背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泯灭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心里话”“真话”。鼓励学生用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作文如做人,无论大事、小事,是“真善美”的你就讴歌,是“假丑恶”的你就抨击,不讳言,不虚夸。鼓励学生敢于写真话,敢于标新立异,要有独到之处,不套写,不拾人牙慧,尽量做到人云我不云,老生长谈我不谈。这样的作文才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是自己个性的创造。如果学生在习作中能写出“个性”,力求创新,待以时日,随着积累的增多、感悟的加深,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他们的作文定会出现质的飞跃。
六、作文要精批略改多评讲
习作的评改是学生情感的又一次体验与交流。批改作文不是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工序,而是学生习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写好作文的开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应当精批略改多评讲。精批略改就是尽可能地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给予恰当的指导和点拨,而把改的机会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学到修改的方法。这也遵循了教学中的实效性原则。因为现在随教育体制的改革,不少学校的不少班级学生都在45到55,毕竟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去精批精改是不可能的,那样也是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做法。减少教师的批改负担,可以追求效率,把教师的精力和创造力集中到几次批改上。具体做法是一个学生的作文,教师每学期精批2到4次,其余的批改可以比较粗略,指导学生批改。这样就可以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作文批改后,教师还要多评讲,评讲是学生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只有多评讲,学生才会发现作文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才会尽可能地接受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评改意见和建议,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救失”。才能满足学生学习成就的动机。也只有多评讲,师生才会共同创进平等、和谐、民主的合作氛围,学生就会在这种自由、自在、自觉的空气中激活思维,焕发创造活力,从而获得作文和人格的双重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的浪潮一天高过一天,任凭教学的创新,还是要回到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上来,回到母语教学的轨道上来,回到扎扎实实地用个性言语规范、准确、富有情趣地表达上来。惟有这样的创新,才有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灿烂的明天。
参考书目:《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资料四川省广播教育学校
《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