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是每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家庭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但可能得不到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担心。孩子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是每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家庭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但可能得不到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担心。孩子出门时的一言一行,就能看出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怎样的。有句老话叫鱼开始发臭了,课外教育也很重要。现在边肖为朋友们收集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能帮忙。

素质教育不仅注重智力的发展,而且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德育、智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同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可忽视。其中,美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育以文学、艺术等审美方法为媒介,打动人的情感,强加审美理想,感染人的心灵。

古诗词是历史积淀后留下的灿烂艺术宝库。它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对情感的表达,对抱负的表达。就像《毛诗序》说的,“一个诗人,他会在哪里,会在他的心里,像一首诗一样说话。情感在中间移动,在文字中形成,所以文字不足,…”教材选用的古诗词是最好的古诗词作品。篇幅虽短,但短短二三十字,却是一部集形象、情感、艺术于一体的典型美育教材。因此,在教学中,不可能按照一般文章的教学方法,对古诗词进行死板的结构和语言分析,将古代优秀诗词中的完整艺术融为一体。教学要根据古诗词简约丰富的特点和美育的意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愉悦性等特点进行,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意象美、诗意美、韵律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诗人创造的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达到潜移默化的美育目的。

第一,品味文字和分析句子,激发想象力,感受文字和图像的美

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它不会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此,首先要准确把握这首诗。“以言求训,以句求义”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通过文字的中介,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在想象中“看到”和“听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体验诗人所描述的。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首先采取不同的阅读形式,比如自由阅读、小组阅读、少男少女阅读、邀请同学或老师阅读等。要唤起学生朗读的感受和诗人的情感起伏,引导学生把握“当感情紧张激动时,节奏趋于急促;当感情放松平静时,往往会放慢语速,让学生通过音准中的节奏和语气变化激起情感的波澜。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以便熟悉,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蓝天中,两个黄鹂在绿柳间鸣叫,一张来自东吴的船停在门口的近景图;远眺千年西山一行白鹭飞上云霄,飞上白雪。同时,吟诵结束后,让学生通过想象画出画面,让学生根据想象画出包含近景和远景画面的春景,并引导学生根据诗中“黄”“绿”“白”“绿”四种颜色为春景上色,从而实现诗人所描绘的绚丽而充满活力的春景。从色彩、声音、动景、静景中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根据单词想象、动手画、给图片上色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和蕴含其中的意象美,体会诗人的无限意境,最终达到审美教育。

第二,理解诗歌,感受诗歌之美,体验意境之美

好时在《泛论诗歌》中说“诗是白热化的幻想和感情。”情感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所有优秀的诗歌都是由那些被现实生活的沸腾感所激动的诗人所写的。所以,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力,如血之于人体,水之于草木。同时,审美过程中浸透着情感活动,情感是推动主体审美的动力。情感是美育最显著的特征,培养情感是美育的主要内容。郭沫若指出,“人的根本转变要从孩子的情感教育和美育开始。”

如教古诗《泊船瓜洲》:

在欣赏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从欣赏诗中的美景开始。一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古诗词,大致了解诗词大意;然后让学生分组互相朗读,说说自己对对讲机的诗意理解;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动完整的景物形象,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之美是美育的关键,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来到河边看对岸,你的家乡离对岸不远,你会怎么想?并让学生大胆想象诗人“绿”用了什么词。然后,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讨论为什么“绿色”比其他词更好。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比较中,我意识到“绿”字确实给人画龙点睛的感觉,这里似乎用“绿”表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突然变绿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故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向往。学生在自我阅读、比较、讨论、分析中感受到诗歌的美,从内心受到美的影响。因此,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美和感情互相融化。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气质得到培养。可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再比如上面提到的《绝句》(两只黄鹂)。在体验诗歌之美时,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含”和“朴”。如果按照一般写法套用“窗”、“窗望”、“门”和“门”,但在比较讨论中,学生会觉得“含”字妙在不仅指出诗人观察到的地方。而“泊”则通向停着的“东吴船”,那是行驶的“万里”。这时,在向老师介绍写作背景后,学生们想

象到:在多年战乱、交通阻绝后,能见到行驶“万里”的“东吴船”,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而诗人简居草堂中见到春景而喜悦的原因在于:终于盼到了战乱平定,交通恢复,可以“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春天代表的是能安居乐业。学生在赏析中,受到这强烈的感情熏陶,逐步达到人格的完善。

三、愉悦轻松中接受审美教育

哲学家贺拉斯提到:“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正说明,教育的功能与娱乐的功能是统一的。这是素质教育的特征,也就是审美教育的特征。美育是欣赏者对欣赏对象感到兴趣,由形象激起情感波澜,并作出审美评价和判断,获得某种精神愉悦的条件下实现的。学生在阅读古诗时,除接受它们给予的理性教育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古诗给予的轻松、舒适、愉快的感染力。因而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班级学生的特长——能弹电子琴、喜好唱歌,善于画画、乐于表演,根据诗的特点让学生弹、唱、画、演。如孟浩然的《春晓》,展现一幅醉人的春景图:啁啾的鸟鸣声,沙沙的细雨声,微雨后众卉新姿。这阵阵春声透露无边春色,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通过想象,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并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下这烂漫的春景,从而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盎然春意,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根据古诗内容、思想感情、节奏、韵律、句式等配上不同曲调乐曲,《春晓》可配上较舒缓的曲调,让学生有的弹、有的唱;又如《游子吟》可在学生品词析句、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诗中所描绘的场面,在表演时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为人物加上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表演生动活泼。通过画、弹、唱、演等形式既让学生娱乐,也达到了巩固了所学的诗。这样通过愉乐,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总之,以古代诗歌进行的审美教育应寓于形象中,寓于感情中,寓于娱乐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美的发源地,让素质教育进入语文课堂。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