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是每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家庭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但可能得不到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担心。孩子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是每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家庭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但可能得不到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担心。孩子出门时的一言一行,就能看出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怎样的。有句老话叫鱼开始发臭了,课外教育也很重要。现在边肖为朋友们收集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能帮忙。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研究目标的一致性、研究内容的趣味性、研究方法和策略的互补性,创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学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尤其是面对面的宣传活动,容易在学习之间产生情感交流,从而在相互尊重、爱护、帮助和互动下进行学习。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合作学习绝不能完全依赖于帮助学习。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仍然是被动的,不仅收效甚微,还会导致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就培养了一些学生的惰性。

比如五年级的时候有个老师教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他问:“为什么司马迁要背负屈辱的包袱,写《史记》?”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突然,前排的学生向后转,教室里人声鼎沸。有的群体对我说一句话,大家都在张嘴,没人能听到有人在说什么;有的团领导唱“独角戏”,其余同学都是没有任何补充的听众;小组里有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把这段时间当成最好的玩耍时间。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开口了:“我怎么看?”“我怎么看?”“我的意见是。”。

在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是热闹的,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大部分讨论只停留在形式上,同学们还是关注“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显然,这不是真正的合作。

我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讨论和交流方式。是指学生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辩论和辩护,最终达成共识,求同存异。通过这种形式,“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善于倾听、吸收他人意见,学会包容与沟通,学会协作与分享”。所以,合作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学习内容,一种资源共享。然而,从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比如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时,有小组成员推我,讨论到最后没人给出意见;虽然有些小组在讨论,但他们并不专注于主题,而是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有的小组可以围绕话题讨论,但只有少数人在说话,其余成员无动于衷;当一些老师宣布让学生讨论时,他们不停地看手表,这让他们很不耐烦。他们没有深入学生进行师生对话和交流。当预定的时间到来时,他们匆忙结束,没有等学生们充分讨论。很明显,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流于形式,很热闹,对学习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四点:

一是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首先要组织合作小组。一个好的合作群体应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可能,让每个成员都能提升先进的思维技能,在知识上互补,形成合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人格。教师要采用一定的规则和要求组成不同的小组,根据学习差异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可以形成帮助机制,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根据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必然导致知识构成、认知风格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合作群体中既有女生,也有男生,在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异性效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匹配,不同性格的成员可以让合作和交流不要太热情或太沉闷。通过合作和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成员性格的优点,帮助成员改正缺点。教师在教学中是分组的,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主题采取一种或多种形式。

其次,每个成员都应该在小组中被分配特定的职责。比如“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过程,安排演讲的顺序;“记录者”应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主管”要监督小组成员的学习,确认每个成员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小组成员可以定期交换分工。比如某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蘑菇该奖给谁》时,设计中有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环节:“请四人一组讨论,为什么要把蘑菇奖给白兔?”一个人是小白兔,一个是小灰兔,一个是兔妈妈,一个是组长。”然后学生们发起了兴奋

烈的讨论,几分钟过后,各小组踊跃发言,把各个人物的思想理解得非常透彻。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二:把握机会,巧妙设计。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出发,紧扣课程标准,目的明确,选好讨论题目。问题设计内容要科学,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容易,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问题设计苍白、难度很低或难度过高都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讨论学习,因此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能引起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讨论的热情,使每个学生的高级思维得到发展。

第三:明确要求,善于调控。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位学生做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每位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团体,并且谈话内容应与讨论问题有关,而不是与问题相违背的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目标的获得,而且能保证团体的凝聚力。积极倾听,适时反馈。合作学习是一个互动沟通的过程,因此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不仅表现为积极发言还要注意其他团体成员的发言,适时作出合理的反馈。这既是一种礼仪和教养的表现,同时也使对方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甚至可以成为双方继续交流的催化剂。倾听他人的发言可通过身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等)和眼神的接触来体现;还可以表现为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人的谈话做出一定的总结、阐述或质疑;还可以是自己的谈话内容应与他人的谈话有关。③控制自己的谈话时间。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于冗长,内容要清晰、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倾听、思考、发言和沟通的兴趣,影响讨论的继续进行。

在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随时调控,合作交流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小组中,还可以小组与小组的相互交流。如《景阳冈》一课中武松“三闪”一段中的“闪”字用得好,生动准确,深刻地写出了武松的勇敢、机智。教师紧紧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闪”一段写老虎对武松进攻了三次:一扑、一掀、一剪。而武松都用闪的办法对付。初读此段后,教师设计的第一个讨论问题是:既然“闪”就是躲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作者用“闪”不用“躲”?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有思考性,答案不能直接从书中找出来。教师就采取了既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小组间交流,形成大组讨论的方法。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仔细思考后,他们展开了小组间的交流,有的小组说“闪”显得动作快,而“躲”则比较慢;有的小组说“闪”动作灵活,而“躲”则显得笨手笨脚;还有小组的说“闪”是主动地躲开,而“躲”则显得胆小,被动。各小组不同的答案经过综合,终于弄明白了“闪”虽然就是侧转身体躲避,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一般的躲开有所不同。大家都认为,这儿用“闪”比用“躲”好,能够突出武松的动作灵敏,灵活,胆子大。教师就随机表扬大家能够小组间交流,而且读书认真,会动脑筋,学生高兴劲溢于言表。

讨论至此,“闪”字理解够了吗?教师并没有作罢,在学生思维活跃、渐入佳境的情况下,教师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武松为什么一开始就用“闪”的办法来对付老虎的进攻?是啊,武松不是条好汉吗?他不是说就是有虎也不怕吗?怎么不和老虎拼呢?由于刚才学生已经知道了武松是个机智的人,虽然这个问题更深入了一步,但学生基本能解决了。此时教师就不需要小组与小组的交流讨论,而是让每一个小组单独读书、思考后,由他们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武松没有防备,“吃那一惊”,自然要先闪开;有的认为老虎来势凶猛,此时和它硬拼不是好办法,“闪”可以避开老虎的锋芒,消耗老虎的体力;有的还有独到的见解:武松并不是单纯的“闪”而是边闪边看边想,摸清老虎的底细,寻找进攻的机会。可以看出,学生对“闪”在这段文字中的深刻含义,开始明白了,对作者推敲词语的功力,用词造句的匠心,开始领悟了。所以,当教师提出第三个带有总结性的讨论问题“从‘三闪’中你看出了什么”时,学生很容易有了答案。此时就不需要小组的讨论,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发表意见。教师在学生学习讨论中调控自如,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效应。

第四:反馈及时,激励评价。

保证小组讨论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而且乐于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比关注结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注重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去发现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讨论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交流的能力,尽力去捕捉每个成员的潜在优势,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寻找更高的发展目标。注重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做到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统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有价值的合作学习,课堂上反映出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开放的、张扬的教学氛围。如果合作学习的引入适时、适当、科学有效,课堂教学就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就从实质意义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