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资讯 >

夏季养生——季节养生

2022-09-05 03:45:09 来源: 用户: 

有很多人问过:“什么时候养生效果最好?”春季养生,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夏季养生,炎炎夏日,平和体质者应将养生的重点放在清热养心上。长夏养脾夏秋之交的长夏时节应以健脾为主。秋季养肺,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秋季肺脏最容易受到燥邪与寒邪侵害,各种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多发于秋季,所以平和体质者在秋季应以养肺为主。冬季养肾,冬季与肾相应,应以补肾为主;冬季天气寒冷,易伤阳气,平和体质者宜选择正确的保养方法以助人体的阳气,同时提高御寒力。答案尽管不同,但又各有道理,其实,养生从每一个当下开始就是最好的,养生不怕从零开始,只怕从不开始。5月5日至5月19日,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夏,立夏的出现也表明今年的夏天正式来临了,还没有行动起来的你,不如就在此刻开启属于你的养生之旅。

相比于其他三个季节,夏季不太受欢迎,尤其到了三伏天,简直是个蒸笼,又热又闷又潮,容易诱发各种问题,比如心情烦躁,失眠,睡不好,食欲下降,腹泻肠胃疾病等等,总之,没几个人喜欢过夏天的。

但庄稼需要夏天,没有夏天的高温酝酿,农作物就无法开花结果,到了秋天也就谈不上收成了,到了冬天可能要喝西北风了,所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对健康而言,夏天可以出汗排毒,冬天藏了几个月,夏天正好可以出汗驱驱寒,当然如果整天呆空调房的话,可能没这个机会了。

夏季的划分有着不同的说法,我国民间习惯把阴历四、五、六月划分为夏季;也有人习惯把公历6、7、8月划分为夏季。在气象学上所指的夏季,是将连续5日平均气温高于22 的季节定为夏天;在天文学上所指的夏天,是把从“夏至”之日起,到“秋风”前一日止定为夏季;我国古代所指的夏天,是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前一天止定为夏季。

尽管说法不同但面对对即将迎来炎炎夏日,应该如何愉快而健康地度过夏天呢?今天系统化地说一下。

一、夏季特点:

1、夏季万物华实

《黄帝内经》记录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三月,指农历四月至六月,阳历六月至八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蕃,即茂盛;秀,即华美。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期间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人是万物之灵,也应该神气饱满,情绪外向,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机。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

2、夏热夏长

夏热夏长为夏季的气候特点。在《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里说“四时万物者阴阳之根本”。所谓四时阴阳,就是指一年四季温热凉寒的变化。而温热凉寒的变化是由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因为从夏至之日起,已进入夏季,这一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日照地面时间最长,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从这一日起,北半球开始进入炎热的夏季,万物开始生长发育。整个夏季是阳盛阴弱、阳消阴长的过程。

3、盛夏的主气——暑与湿。

暑为盛夏的主气,人们把气温高于30 极热天气为暑天,一年四季惟有夏季才有暑天;湿也是盛夏的主气,盛夏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气候闷热,阴雨连绵,空气中湿度很大。

中医认为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犯病因此要注意防范。

二、夏季养生的关键——清燥解热

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静,做到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注意养心,夏季是心脏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三、夏季养生的原则

1、晚睡早起,天长夜短

《黄帝内经》说,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我们指出夏季应该遵循的养生原则。

2、健脾除湿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等。

3、清热消暑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 酸角、薄荷、金银花、连翘等来祛暑。

4、补养肺肾

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5、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6、以清为主

夏天气温高,人们出汗多,胃口差,当然,如果“清淡”意味着吃东西更要讲究卫生,不吃过多的油腻食物,多吃点水果多饮水,那还是有道理的。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天的特点是“热”,故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7、头脑宜清净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躁不安,生气易怒。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切忌烦躁不能自制,因躁生热,从而心火内生。要使心情像清澈平静的湖水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要“静养勿躁”,这样才能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

8、环境宜清凉

夏天不能整天依赖空调,要趁着早晚气温稍低时,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避免室内空气的污浊。尤其是下雨时及雨后,空气清新,含有丰富的负离子,这时应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精华。

四、养生具体方法

1、养心。

在中医里,心不仅指心脏,还包括了人的神志精神活动。

所以,养心要从两个方面来讲:精神层面和食药滋补。

①精神层面

*心里调节法:古代没有空调设备,因此到了夏天,酷热难当时,心情就特别烦躁;现代人到了夏天,虽有条件使用空调,但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也容易心神不安。更何况,空调并非万能用品,只有学会自我调节才是上策。

影响心的主要是心态和情绪,外界环境燥热容易诱发心情烦躁,特别是阴虚火旺者,肾精亏虚,血虚,血热者,外界的高温蒸腾,加上出汗,体内更加干燥缺“水”,不光身体干,心态容易崩溃。

*有意识地去控制情绪,每次想发火就闭目深呼吸;

*每天安排时间静坐冥想,是修心的好方法;

*劳逸结合,每周安排时间放松休闲,这并非浪费时间,遇到太多珍惜时间从不放松,结果郁火都出来了,人反而焦躁不爽,人毕竟不是机器,不管工作还是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好好的活着;

*学会调节,谁都有不开心的时候,难受的时候,怎么办?有的沉迷其中得了肝郁调节不过来,有的能迅速调整跳出来,遇到不顺的情况,不妨主动调节,比如放下手头一切外出逛逛,旅游,聚会,回家陪父母,倾诉,看电影...都能帮助走出低迷情绪。

*不要抱怨天气太热,下雨之类,人类作为宇宙中极为渺小的一员,学会顺应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违背或强制改变这些规律,只会让身心受到伤害。

②食药滋补。

心的问题还是很多,比如心阴不足,心血虚,心火旺,心脉瘀堵等等,夏天的话,主要是针对心火旺。

A:实火:

表现: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口舌生疮,心烦,夜寐不安,口渴思饮,小便黄赤,淋漓不尽,尿道赤痛,甚或尿血,舌苔薄黄。

调理:清心降火利尿。

代茶饮:淡竹叶+白茅根+绿茶:2-5克,煮水代茶饮(注意:淡竹叶和竹叶是不同的)

其余莲子心,苦瓜等都可试试,不过寒凉,不宜频繁饮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