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剧本应该怎么写?
我认为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心理剧本要写心理描写,所以重在写意而不是叙事,第二矛盾一定要深刻凸出,俗话说无矛盾不剧本,心理剧更应注重矛盾,这样才能展开来写心里的想法。
下面可以替您详细的分析一下:其实写心理剧本,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人的心理活动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人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的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指对人物心绪、思想情感等内心活动的描写。 在生活中,我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对他的外貌产生印象,经过接触之后,又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加深了印象,逐步进入了他的内心世界。在写人物心理活动时,首先应了解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感受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不要一写心理活动便是“我很高兴”“我很想你”之类的大喜大悲的情绪,应该多一点思想上的波折,前思后想,多一点悔恨、懊丧、自豪、忧愁、羡慕、渴望等不同类型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全面地表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在吴昊南同学的《一百分的惊吓》中,小作者运用直接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充分地展示了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当语文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的时候,小作者的内心是愉悦的,他并未意识到一场紧张的考验正等着他。因此,老师喊道:“吴昊南,零零一分。”小作者“愣住了”,心还“怦怦直跳”。两个鲜明的心里对比,就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以致后来的“浑身直冒冷汗”“魂飞破散”“忐忑不安”“轻松”“喜悦”等词,字字出自肺腑,溶入真情,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刻画得丰富多彩。 其次,描写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还应该通过人物的神态变化、动作、语言,甚至景物变化来侧面描写心理活动。《鹌鹑》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文章记叙了“我”随父亲去打猎,看见一只母鹌鹑为了保护小鹌鹑牺牲了自己,而“我”又保护了小鹌鹑并埋葬了母鹌鹑的故事。文章借助动作和语言描写了“我”内心的变化。文章有一段对话和行动描写:我走到父亲身旁,问他:“这只鹌鹑,您能送给我吗?”“好吧。可你要它干什么呢?”“我想把它埋了!”“埋了?”“对。埋在它的窝旁边。把您的小刀给我,我要挖一个坑,做个小坟。”父亲很惊讶,他问:“让那些小鹌鹑到它的坟上去吗?” “不,”我回答说,“可我......想这样,想让它在自己的窝旁边安眠!”父亲一句话也没说,掏出小刀给了我。我马上挖了一个坑,亲亲鹌鹑的胸口,把它放到小坑里,填上土,堆上土,堆得圆圆的,高高的。我和父亲渐渐地走远了,可是我一直回头望,想看一眼那埋着鹌鹑的小坟。 文章通过“我”的语言,我为鹌鹑做坟,并把土“堆得圆圆的,高高的”,反映了我善良而纯洁的童心,走远了,“我”还一直回头望, 反映了“我”内心对崇高的母爱的赞扬。你看这样写,描述的多么惟妙惟肖啊,让人直击心灵!
以上便是我对怎样书写心理剧本的一些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