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资讯 >

2. 胸肋骨畸形

2022-09-12 17:45:10 来源: 用户: 

是不是无意间常常会听到肩胛骨一阵脆响,咔咔咔,听起来很吓人,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的。难免会条件反射一样的去听听到底哪个部位在响,这就不知不觉的养成了缩肩的习惯。

有的时候听到这种声音会不会怀疑你自己的肩膀飞出肌肉外,就像是电影里演的变异人一样,不一会肩膀就会变成翅膀飞出体外了。

不难发现这些现象都与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怪现象”。

1. 含胸驼背

这个现象可是白领和学生以及司机的常见问题。为啥呢,因为他们长期伏案坐姿,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含胸问题。

含胸,就是指的肩胛骨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肩胛骨前移上回旋。一旦发生了这种变化,肩胛骨就会距离肋骨越来越近,间距变窄,肩胛骨紧紧贴着胸肋骨,使得肋骨喘不过来气,压迫胸肋骨壁上的筋膜,导致肋骨筋膜增厚。

这时,如果做肩胛骨后缩动作,就会与肋骨间产生摩擦,导致粘连,并且粘连的面积越大,肩胛骨运动的时候发出的弹响越大。

2. 胸肋骨畸形

天生或者后天骨折都可能导致,畸形骨骼随着时间越来越往外长,导致肩胛骨与肋骨间隙变小,原理同1,产生肩胛骨弹响。

3. 前锯肌过紧 菱形肌过松

肩胛骨内侧缘下是前锯肌,菱形肌过松会导致前锯肌变紧张。拉伸肩胛骨贴在肋骨附近,久而久之类似1一样的原理,肩胛骨与肋骨摩擦,出现弹响。

如果你的身体已经出现了这些现象,一定要仔细评估,找出真正原因,肋骨肩胛骨弹响就是信号,如果不加以重视会引发各种骨骼问题。


肩部出现疼痛,大家十有八九会想起肩周炎。这个病因不明,疼痛不止,多发于中年女性,大家耳熟能详的疾病,可谓是肩痛界的扛把子选手。上了年纪的人不免担心会被它缠上。

但你知道么,除了别名“五十肩”的肩周炎,上了四十岁的人更应该小心一种“男女通吃”的疾病——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顾名思义,就是肩峰的下面发生了撞击,之后出了问题。

肩峰下撞击综合证的损伤原因常分为三种:

原发性撞击 、继发性撞击 、肩关节不稳

原发性撞击和肩峰先天的结构有一定关系。

(肩峰的三种形态)

人体正常肩峰应该为图中第二种的形状。第一种形状易导致肩关节不稳、习惯性脱位等问题;而第三种则是因骨骼畸形而导致的肩峰撞击,需要通过手术解决。

肩关节不稳则是:一些学者认为盂肱关节不稳会导致肩峰下撞击,他们认为,关节过度松弛会导致肱骨头上移,与肩峰发生撞击。尤其常见于从事肩部训练的运动员,如游泳,棒垒球的投手等。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的是继发性撞击,因为其与年龄的关系最为密切。肩袖肌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三角肌组成的合力保证了在肩上举过程中,肱骨头围绕固定的周旋转且仅有微小的向上移位。

然而,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与三角肌相比,肩袖肌力的下降更为明显。肩部外展时,肩袖对肱骨头的压抑力量下降,肱骨头上移,肩峰下间隙变窄,肱骨头反复与肩峰前缘撞击。

随着不断的撞击,容易导致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一系列的问题。

作为恢复能力不佳的中老年患者,很容易从最开始的撞击水肿,发展到此病的第二期,即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性期。肩峰下反复撞击让滑囊纤维化,囊壁增厚,肌腱反复损伤引起了慢性肌腱炎,通常是纤维化与水肿并存。增厚的滑囊与肌腱占据了肩峰下间隙,使其更加狭窄,增加了撞击发生的机会和频率,无疑是雪上加霜,恶性循环。

疼痛症状发作也从最初的不举重物,不外展不痛,变成夜间加重的持续疼痛,并可持续数天之久。

此时再不介入治疗,肌腱就在反复磨损下岌岌可危,随时可能断裂了!就算还没断,不光会出现明显的触痛,各个方向的运动都会出现限制和疼痛。日常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针对于肩峰撞击,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由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引起肩袖断裂的好发年龄在54岁以后,造成部分肌腱断裂的平均年龄在52岁,造成完全性断裂者的平均年龄则在59岁。

如果在步入40岁就注意自己的肩关节情况,早发现早治疗,能极大程度上保全自己肩关节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能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尽早治疗也是为自己保留一个幸福而有质量的晚年。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年轻人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了。前后侧肌肉不平衡,体态不正,圆肩驼背或者部分健身爱好者只练胸不练背,练完忽视拉伸,导致胸小肌紧张,都会有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风险。(胸小肌止于肩胛骨喙突,过于紧张会在肩部外展运动中限制肩胛骨的上回旋,导致肩肱节律出现异常,增大撞击的概率)

下面就让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如何自我诊断是否属于肩峰撞击症:

自我诊断:

有肩部过度活动的病史。

长期不正确的体态,导致圆肩驼背,肩膀向前勾。

手臂在进行外展动作时肩关节内弹响、摩擦音或疼痛。

肩峰前外缘出现压痛。

肩关节夜间痛,痛侧侧卧位时疼痛加剧。

疼痛弧试验,在手臂主动外展到60 —120 时有明显疼痛,而被动活动时疼痛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无痛。

果适当的进行肩袖肌肉的训练,也能一定程度的预防此病的发生。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相关动作,有空的时候做一做,对远离肩峰撞击综合征很有好处哦!

弹力带肩外旋

W飞鸟

俯卧于瑞士球上,双臂外展前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垂直;

双侧肩胛骨向内向下收紧,双臂抬起并外旋至前臂水平上3-5cm,呈“W”字,保持2-3秒;

让肩胛骨处于下回旋收紧状态,使斜方肌上束放送,避免斜方肌上束用力;

缓慢匀速回到起始位置,完成目标次数。

胸小肌比较紧张的年轻人,除了上面的训练动作可以在训练加入胸小肌的牵拉。

牵拉胸小肌

手臂抬起135 拇指向外 维持30s


这就是人老了的标志,散架了。肩膀包括我们颈椎胸椎交界处,有大量的筋膜筋腱,就像一大堆钢丝绳一样把人骨头内脏固定住。随着我们年龄增大。这些钢丝绳都老化了,所以骨头啥玩意就嘎吱嘎吱作响。他们提拉悬吊的,内脏也下垂了。

如果你愿意可以采取筋膜筋腱修复法运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可能会有很大的缓解。

这方法也不复杂,更不痛苦,就需要你适当的坚持,每天像拧毛巾一样拧你的肩胛骨周边的筋膜筋腱20~30分钟。差不多三个月左右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如何把这些筋膜筋腱拧起来?抓住一个要点,就像拧毛巾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