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航天员王亚平再出征,网友:期待“天地连线网课”和出舱作业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伟斌
刚刚,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由翟志刚担任指令长。
王亚平
神舟十三号乘组,从左至右为叶光富、翟志刚、王亚平
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目前,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正在加注推进剂。
2021年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宣布,王亚平为备份航天员。而杨利伟此前也表示,神舟十三号以及以后的任务,都会有女航天员,我国空间站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将成为常态。
神舟十三号还没升空时,供三名航天员使用的物资已经由“天舟三号”送上了空间站。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总师助理方方说,物资起运前,他们会征求航天员的意见,根据航天员的喜好来准备。当时方方就表示,在为神舟十三号乘组的女航天员准备的物资中,就既有有针对女性的服装类,还有卫生用品,包括化妆品。
此次王亚平随神舟十三号升空,亦是必然。
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有两位女性航天员进入过太空。
第一位是刘洋。1978年出生的刘洋是河南林州市人,据公开资料显示,她在1997年8月入伍,为空军第七批女飞行员,能飞四种机型。
刘洋
刘洋1997年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学习,2001年毕业分配至广空航空兵某师,2012年6月中旬,被确定为神舟九号女宇航员。由此,她成为中国首位登上宇宙的女航天员。
第二位就是此次随神舟十三号进入空间站的王亚平。她在1980年出生,山东烟台人,能飞四种机型。同样作为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她曾是武汉空军运输机飞行员,曾驾机参加过多次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是女飞行员的杰出代表。
王亚平
2010年5月,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12年6月,神舟九号飞船搭载中国首位女航天员择机发射升空,王亚平是与刘洋一起的两位中国女宇航员候选人之一。
王亚平
2013年4月,王亚平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王亚平还承担着另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天宫一号里向全国中小学生们上一堂实实在在的“太空物理课”。同年6月20日,王亚平在指令长聂海胜和摄像师张晓光的协助下成功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由此她不仅成为中国第二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还是我国首位进行太空授课的航天员。
作为我国首位进行太空授课的航天员,当时,世界第一位在太空授课的美国女教师、前美国航天局宇航员芭芭拉·摩根还通过新华社记者,在王亚平授课前致信她,提醒她记得遥望地球,并代表全球师生向她表达祝愿。6月20日,完成太空授课的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通过电子邮件给芭芭拉·摩根回信。
王亚平在“天宫”上授课的画面截图
神舟十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后,王亚平出舱后曾表示,这次飞行任务圆了她的飞天梦和教师梦。此次,在神舟十三号升空前,就有不少网友期待着王亚平能给大家带来一场,甚至多场“天地连线”的网课。同时,也有不少网友期待着,我们的女航天员能进行出舱作业!
但要出舱作业,可不容易。即便在地面上的中性浮力水槽中做模拟实验,航天员们也要面对很多的挑战,比如他们身上的配重铅块能使航天员既不浮也不沉底,从而模拟失重环境的操作效应,所以航天员在水槽里训练时,要穿200多公斤的水槽训练服在水下训练几个小时。
想想都是很不容易。
王亚平
吃樱桃长大的校园“长跑名将”
能争第一绝不要第二,不服输
王亚平是地地道道的烟台人,老家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张格庄村,父母都是农民,家中还有一些樱桃树,是主要经济来源。王亚平姐妹二人,她是老大。
当年神十发射后,不少媒体还曾现场探访过王亚平的家,其中有报道称,时任张格庄中心完小的校长曾是王亚平隔壁班的班主任。由于两家还算近,所以王亚平入学前,她们就认识。
另据这所小学的一些老师回忆,每次学校组织活动和比赛,都能看到王亚平。她从小就挺活泼,学习好。而且身体素质好,有毅力,从小跑长跑。多次参加学校、县区的运动会,都是参加长跑项目,直到高中,从小到大都是校队的,“王亚平不服输,能争第一绝不要第二。”
王亚平
当年,王亚平就读的中学是烟台第二十三中学。王亚平的初中班主任曹美娜曾向媒体回忆,当年王亚平是她的语文课代表,各科都很好很全面,每个学期都是班里前几名。每次开运动会,她都跑长跑,“小姑娘长得挺好看,扎着长辫子,很讨老师们喜欢。”
据了解,王亚平小时候想当医生、律师,从没想过当飞行员。1997年,正当17岁的王亚平在为高考做复习准备时,突然听说学校来招女飞行员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可她竟然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通过层层体检。高考分数出来以后,她顺利收到了长春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而招飞中心原主任程学哲也曾回忆说,王亚平“聪明,非常聪明,而且活泼,要强。王亚平在各种模拟考试中体现出特别的聪慧和灵气。”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