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资讯 >

引爆富士山,苏联的这一计划,差点让日本沉没海底!

2022-09-13 23:27:09 来源: 用户: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欧洲战事即将结束,纳粹德国的败局已定,2月4日至11日,同盟国三大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雅尔塔皇宫内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史称:雅尔塔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战后世界的新秩序,和列强的利益分配问题。

既然利益共享,自然风险也要均担,因此与会三国首脑,就远东问题还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即欧洲战事结束的3个月内,苏联必须对日本采取军事行动。

二战三巨头 丘吉尔 罗斯福 斯大林

日本的“玉碎计划”

那么美国为何会有这一要求呢?原来日本虽然已是日暮西山,但是仍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通过后来战争形式的发展,不难看出,日本军国主义仍是不容小觑的,日本投降前夕,尽管当时同盟国已对日本形成合围之势。

空中有飞机,海上有军舰,水下有潜艇,美国大兵登陆日本本土之势一触即发,苏联也有兵临北海道之意,日本深受两线夹击之困,仍是死不悔改。

二战美国航母

其仍一意孤行,甚至欲发动“一亿玉碎计划”全民皆兵,文中交代,其实这个所谓的“玉碎计划”不过是日本高层,为获取有条件投降的一个政治筹码而已。

日本“玉碎计划”全民皆兵

当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日本国内彼时号称仍有近700万的军队,其实真正的正规部队,也就300万军队而已,其余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但是就这样,美国如果和日本硬刚的话,其损失将不下于100万军队,所以雅尔塔会议上,美国才极力撺掇苏联对日宣战,以达到风险共担的目的。

美苏对日划地而治的可能性!

但是这样话,会有一个不好的后果,当然了,是针对美国和日本而言,那就是战后日本,很有可能将会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划地而治,可以参考一下朝鲜和韩国,或者过去的东德和西德,而从长远来看,这显然是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的,但是这也是美国当时的为今之计。

“引爆富士山计划”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缺乏有头脑的人,而一个国家的智囊团更是如此,正所谓你有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只有更狠没有最狠,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疯狂的“玉碎计划”,苏联方面也是见招拆招,给日本量身定做一个“引爆富士山计划”。

我们知道,日本是个地震火山频发的国家,而富士山不光是日本的象征,同样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之一,由于它位于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所以也是个很危险的火山。

因此二战时,经过苏联科学家的研究分析认为,只要有足够当量的炸弹,”引爆富士山”这个火药桶绝没问题,分析同时指出,以当时苏联最大当量的炸弹“斯大林炸弹”为例,500百颗炸弹“引爆富士山”预计有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富士山的大喷发。

日本 富士山

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日本极有可能爆发大地震和海啸,随之而来的日本大陆架也会出现崩溃危机,日本或将就此沉没于海底。

形势迫人,为了完成该计划,苏联为此专门研制成功了4台发动机,推动pF-8远程战略轰炸机,而苏联的雄鹰飞行中队,则日以继夜的在远东地区进行投弹训练。

而与此同时,美国也没有闲着,罗斯福病逝后,杜鲁门接任总统,当知道有“曼哈顿计划”后,杜鲁门便将击败日本的希望放在了原子弹上,所以当1945年7月16日,美国的原子弹在墨西哥州的沙漠里试爆成功后。

未几为了促成日本尽快投降,和减少不必要的伤亡,美国于1945年8月6日至9日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代号:“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由此促成了日本投降的进程,此后不久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了有条件投降,而苏联的“引爆富士山计划”也随之落空!

广岛 原子弹爆炸后的景象

美国的原子弹伤了日本,也救了日本!

客观地来讲,原子弹对日本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同时它也救了日本,这里有两个原因:

首先、原子弹的爆炸,是日本高层有了一个体面的投降理由,大家可以听一下日本天皇的投降广播,而如果没有这档子事,日本与同盟国对抗到底,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那就是,其在两个超级大国的挤压下,自取灭亡!

而上面咱们说过了,日本投降是有条件投降的,那么都是什么条件呢?一、保留天皇体制,天皇不接受审判。二、自己处理战犯,听清了是处理,不是审理,而上述条件不答应,日本高层则准备决战到底,“全民玉碎”!

而最后美国答应日本的这些条件,是美国怕了日本人吗?当然不是,其实美国人这样做,不过是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因此才对日本政策上有所倾斜而已。

东京审判庭

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苏联的“引爆富士山计划”也随之被曝光。

后有美国资深人士分析认为,如果当时苏联这一计划得以实施,那么有很大可能,日本会从地球上消失沉入海底,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苏联“引爆富士山计划”的厉害之处,和具备的可行性。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