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资讯 >

听说过“国际不打小孩日”吗?

2022-09-21 01:54:10 来源: 用户: 

#爱是个动词#4月30日早上,我起来看新闻,居然发现当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称“无巴掌日”。恕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见这样的节日,然后百度了一下再看下面的评论,这才发现原来很多人和我一样,也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节日。很多网友都发出灵魂的拷问,问怎样才能让父母看到这条新闻——估计都是些小屁孩儿发的问题。还有的网友讲,没有被父母打过的童年都不叫童年。一位网友对父母小时候的体罚表示了感谢,说没有父母的体罚,也就没有他们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估计都是孩子发出来的。

有网友在问有没有一种节日叫国际不气死家长日?不提辅导作业父慈子孝,一起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能不打吗?也有网友说,今天不打,明天再打。还有人说,他只能保证不把孩子打扁……

设立这个节日的初衷是需要大家从正面教育孩子,减少暴力体罚,这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回想一下自己成长的经历,有谁没有被打过呢?

记得在很遥远的童年,遥远到离现在已有30多年了。一个冬日的午后,万物皆枯。母亲赶集去了,父亲不知道做什么去了,就我和哥哥两个人在家里。两个小孩旺盛的精力,不知道该如何消磨掉,我们俩在牛圈楼上爬上去再溜下来,如此反反复复。后来应该是大家都累了,不知道我和哥哥究竟是谁先提议咱们在猪圈旁挖个灶台“做饭”,反正我们俩就在牛圈旁的一块空地上挖了个坑,然后就有一个人拿来火柴,烧火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牛圈旁的玉米杆,记不清楚是谁脑壳发热,点燃了那玉米杆,一刹那间火苗绽放开来,我和哥哥这才感到害怕,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个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一闪,一把推开了那些堆在一起的玉米杆,玉米杆倒在了院子旁的一块水田里,窜起的火苗隔老远也能感到一阵灼热。原来关键时刻母亲赶回来了,饶是如此,那牛圈的柱子还是被熏黑了。

这件事情因为母亲的及时出现而没有酿成惨痛的后果,但是母亲却用竹丫枝把我们狠狠抽打了一顿,一边抽打,她一边流泪:“这牛圈就挨着我们住的地方,要是把房子烧起来了,啷个开交?”一边抽打,她一边问我们:“和你们说了好多次了?下次还bian不bian火,下次还bian不bian火?”我和哥哥自然是鸡啄米似的点头:“不bian火了,不bian火了!”是的,母亲和我们说过很多次,让我们不要玩火,但是我们根本没有把这话放在心上。那熊熊燃烧的火焰让我们确确实实感到了害怕,把结实抽打在身上的竹丫枝,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到了疼痛,从那以后我们当中再也没有玩过火。现在想来,当时父亲和母亲分家的时候,白手起家,那牛圈离木房子很近,一旦失火,木房子肯定不能幸免,这将是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是母亲的体罚,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有些底线是不能碰的。

大儿子在小的时候,曾经有两次被我狠狠的打过。记得那个时候我们住在四楼,楼下是热闹的街市。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家的一条小木凳失踪了,到处寻找无果。后来下楼的时候,1楼的邻居告诉我,一条板凳从天而降,摔到地上已经摔坏了,我一看就是我家那条凳子,还好没有砸到人。回家后,我问大儿子。是不是他扔的,他承认是他扔的,于是我狠狠教训了他一顿,现在看来这就是高空抛物的行为。当时他保证不再乱扔东西。谁知道过了几天,他又把邻居家的一条小白狗从窗台扔了下去,当场就把小狗给摔死了。这一次我实在气不过,结结实实把他胖揍了一顿,然后拉着他到邻居家去认了错。从那以后他真就再也没敢往下面扔东西了,这就是体罚的作用。

我父亲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理念,它与我们的沟通,绝大多数都是用他的巴掌完成的。但现在回首,正是那些巴掌打醒了我,给我长了很多的记性,让我有些错误不复再犯。时至今日,我非常感激他。

我不是过激,我只是想表达,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体罚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必要的惩罚让我们知道了敬畏,在过往的岁月里,让我们明白“错在哪里”,在未来的日子也不断的影响着我们“不做什么”,是实实在在的让人心有所畏、行有所戒。从小看大,小时候如果不加“修理”,长大后十有八九也成不了才,在国际不打小孩的日之际,让我们辩证的看待打或者不打小孩这个问题,在时间里努力的静待花开、孕穗拔节。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