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资讯 >

【乡土散文】老井

2022-09-21 10:42:14 来源: 用户: 

作者:月冷风清

老井有多老,谁也说不清楚了。

四条青石板砌成的正方形井口冒出几株凤尾草,水面上氤氲着白烟,几片枯叶拥挤着蜷缩在井角石缝里,诉说着被人遗弃的苍凉。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断了回城路,春暖花开时,母亲抱回两捆村里派发的橘树苗。扛起镢头铁锹,担起水桶,和父母一起下地栽树。

来到老井挑水时,“你还会打水不?别再把桶掉井里了”母亲笑着嘱咐。“放心吧”!

站在井沿的青石板上,水担一头的铁钩挂上水桶,在水面上划几圈,猛然放低桶口,用力一提,满满一桶水稳稳落在井口石板上。挑起一担水,一路伴随水担的吱呀,桶面舞动的水花,思绪便被拉回遥远的童年记忆。

老家是缺水的,老井担负着村里三二十户人家的日常生活用水,乡亲们自然会悉心呵护这一汪生命之水。

那时的老井是骄傲的,井壁上没有杂草,水面更不会有枯叶,井口的青石板周围也铺着石板,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让每天络绎不绝前来挑水的乡亲们踏的坚硬明亮。老井是维系乡人生命的功臣。

老井其实并不深,大约五六米的样子。水质却出奇的好,清冽甘甜,明亮透彻。水面平静时,清晰倒映着蓝天白云,村庄里前来汲水的一张张或老或少的熟悉面庞。

老井亦是平凡的,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始终如一的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汩汩清水从不干涸,或许它清楚知道自己承载着生命之源的重任吧。

老井更是通情达理的,盛夏时节赤日炎炎,炙烤着大地的太阳,蒸干了农人的汗水,也蒸干了地里的庄稼。老井慷慨奉献着更多的水源,极力满足着人们的需求。

老井的水是清冽甘甜的,酷暑难耐时,井水清凉如雪。无论大人小孩口渴时抄起葫芦瓢,“咕咚咕咚”灌下一大瓢井水,瞬间神清气爽,口舌生津。闷热无风的夏夜,洗一个透彻的凉水澡,一家人品尝着母亲用井水浸泡的冰镇西瓜,驱尽一日辛劳,带来满院欢笑,浇筑一夜好梦。

雪舞漫天的凛冬,老井不会被冰封住,嘴里哈着热气,热情拥抱着一片片飞来的雪花,一副副或铁或铝,或胶或木的汲水大桶。任岁月侵蚀,不改初衷。

挑水的重任基本都是大人们承担的,老井沿上最热闹的时候,便是黎明抑或黄昏,老井的水伴随着水担吱呀和一路撒下的水花,奔向家家户户的大水缸。

和着夕阳撒下余晖,朝霞唤醒薄雾,烟囱缥缈炊烟,鸟儿欢唱,狗儿跳跃,奏响一曲曲甜蜜的乡村交响乐。

半大小子和丫头们懂得减轻父母的辛劳,挑起水桶来到老井,没有大人们熟练的用水担钩打水的技巧,手里多了一条绳子。大人们也多了一项活计,就是扛着一头绑着镰刀的竹竿在井里摸索找寻着自家孩子沉入井底的水桶。那是自信可以不用绳子绑着桶打水的孩子的失误,大人们的心里却是开心的,孩子长大懂事了,那时没有呵斥,也没有恼怒,有的是手把手教导打水的技巧和安慰孩子的怜爱。

老井默默记忆着这一切,默默看着老去少来的挑水大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来来去去。默默守候着一汪清冽依旧,甘甜依然。默默牵挂着它养育大的一代又一代子民。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里数年前就通了自来水。人们早已将老井遗忘,任它孤独矗立,任它荒废凄凉。

老井的使命结束了,当年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的井沿,如今已是门前车马稀,终年无登客。水中依稀可见漂浮的青绵,井沿四周还可见小动物或者鸟儿们留下的足迹。

水担的吱呀,水桶里跳跃的水花,井沿上来往的人群,结伴挑水孩子的嬉闹,都已远去经年。

老井依然,只是当年挑起一担水还能健步如飞的父辈们都已两鬓霜花。只能挑起大半桶水还压的直喘粗气的小伙伴也都各奔天涯。

老井依然,许多年已不曾拿起大葫芦瓢痛饮过井水,也不曾在夏夜里端一盆井水把自己浇个透心儿凉,更不会吃到母亲用井水浸泡的冰镇西瓜。

老井依然,当年挑水的少年早已历尽芳华,被你养育长大的孩子始终牵念着远方的家,回忆着你的样子,让一缕缕乡愁化作思念的泪花。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