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资讯 >

唐朝都有哪些美食?

2022-09-30 05:15:12 来源: 用户: 

“琼杯传素液,金匕进雕胡。掌里承来露,柈中钓得鲈”,这是唐代诗人元镇记录唐朝豪绅贵族日常生活的一幕。唐代盛世,无论是国力还是文化都曾达到一个顶峰,后世明清虽然也曾辉煌,但是在笔者看来,都没有达到唐代时期的鼎盛。这是一个文化极其兴盛的时代,涌现出一批的大家,这也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时代,所以唐朝的美食有的也颇具异域特色。

唐代有一种美食,现在人已经很少吃了,它就是——元稹诗中所说的“雕胡”,雕胡也叫菰米或者黑米。唐朝时期曾经遍布中原地区的水泽区域,不过还是江南地区生长得更多。杜甫曾经这样写过:“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璨。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唐代时期,人们会在夏秋两季收集它的果实,做成米饭。王维也曾写道:“香饭青菰米,嘉疏绿宇羹”,菰米饭又香又滑,菰感染了一种赤霉菌,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因而无法长出果实,但是却造就了另一种美食,茭白,没错,茭白以前是六谷之一的菰,(传统认知是五谷,但是这个说法比较多,有六谷之说,这六谷还有不同版本。)今天的水稻也会感染这种病菌。因为水稻的产量更高,所以现在种植菰的依旧有,不过不多,江南水乡依旧可以看到,不过大多都是被当做茭白食用。菰米食用的人不多。

二十四气馄饨在唐朝也颇具名气,是唐代烧尾宴中的一种菜肴,依照我国二十四节气选用用二十四种不同的馅儿做成不同花样、不同形状的馄饨,样式巧夺天工。它是唐代美食的代表之一,咸鲜味、五香味、甜馅味、麻酱味等各具特色,美味无比。

在唐代,牛奶和奶酪也随着胡人传入中原,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唐宣宗就非常喜欢这种美食,还曾特地赏赐给大臣吃。当时的人们还会在菜里面加入奶酪做成风味独特的美食,乳酿鱼就是其中一种。制作精美,奶汤咸鲜,味道独特,是一道风味名肴。

Cola


如果没有大唐的出现,恐怕谁也不能把食物与诗意联系在一起。这是属于饮食的“大航海时代”。食物开始迁徙,金银器随之流转,汇聚到长安城。诗人、帝王、外国人,几乎人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食物的装置艺术。

杯子敞口、弧腹、高足,在外壁施以釉彩,再倒上西域葡萄酒,就是乡愁的滋味。有了美酒之后,接下来是填满桌子上的空白。

唐朝是中国古代西餐最为盛行的时代。西域流行的胡饼、烧饼成为了唐朝家庭最普遍的主食,黄油、奶酪也成为人们的最爱,“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仅供脑补。

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为了一显身手,白居易亲手制作了胡麻饼送给朋友吃,并且附上了自己的做饭心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又香新出炉”。但做饼明显发挥不了白居易的浪漫特质。

高昌国唐代面食

唐代亦是“点心创世纪”。“点心”一词,就是唐人发明的。魏晋时代的人常在正餐与正餐之间,享用一些小食,这些小食发展到唐代,便成了点心。不过,点心可不同于小食:魏晋时许多家庭采取的是两餐制,一天就上午下午各一顿饭,正餐不够,只得用小食来补,小食主要用于充饥,行的是“雪中送炭”的事;而进入唐代,普遍采取三餐制,正餐足矣,点心便成了唐人生活的精美点缀,在正餐大菜之外给口腹增加一些享受,行的是“锦上添花”的事。

源于唐朝的和果子

古代礼制规定天子可以享受一天四餐的特权——名副其实的“饱食终日”,唐人在三餐之内或之外,再添上一些小点心,诸如贵妃红、金铃炙、玉露团、紫龙糕、满天星,也就接近于天子的生活水准了。

至于透花糍,《 品物类聚记》写道:“ 吴兴米,炊之甑香;白马豆,食之齿醉。以此米捣为透花糍,以豆洗去皮作灵沙臛,以供翠鴛堂。 其大致做法是把蚕豆煮熟,滤掉外皮再捣成豆沙。邓连还给它取了一个很雅致的名字叫“灵沙臛”。然后用糯米外皮包裹起来,压制出花纹即可。又因为这款甜品呈花瓣形,半透明状所以取名叫做透花糍。

所以小资们,无需膜拜一杯红茶加一碟点心的英伦下午茶,亦无需艳羡英国民谣“当时钟敲响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所唱的温馨情调,英伦下午茶诞生于十七世纪,同样的生活小把戏,我们的先人在那之前一千多年便已熟稔。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各种烧烤哦,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烧烤的朋友,那就太适合了,这个时候的主要的食物仍然是烤制的,还没有出现炊饼这样的主食。

唐朝是个特别开放性的朝代,在当时的长安城有很多各国的商人或者学习者居住。所以也带来了很多不同地域的美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胡饼了。跟我们今天看到的烤馕非常相似,只是那个时候售卖的胡饼是带馅儿的。

唐朝的喝茶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日式茶道的喝茶方式。要等水煮开的时候,迅速倒入茶末开始搅打,直到出现泡沫,然后分在不同的茶杯里面,所以先给谁倒,后给谁倒,这都是有讲究的。因为后倒的可能味道就淡很多。这与我们今天的喝茶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羹汤是比较常见的,注意羹和汤是有区别的,所谓的羹里面的菜非常多。

葡萄酒有很大进步,得益于唐高宗破高昌之后,带回了酿酒的马乳葡萄。但是真正流行的还是粮食酿的酒,因为发酵程度有限,所以很多酒都是甜的。今天陕西仍然流行的桂花稠酒就有唐朝古风。

当然了,唐朝的素菜就不很好了。因为很多菜还没有出现,比如白菜土豆西红柿,辣椒南瓜和玉米这些都没有啊。是啊,这个时候哥伦布的爷爷的爷爷还没出生呢。

综合考虑,唐朝应该是烤肉爱好者的天堂。


堪比满汉全席的唐朝谢师宴,到底多稀奇?

唐人宫乐图

最近高考成绩揭榜,各地高考状元一时风头无两,天天喜提热搜,虚拟现实两得意。

父母们更是大摆谢师宴,喜迎状元郎,多年辛苦可算松了一口气。

你是不是以为只有现在才兴谢师宴、升学宴?

那就错了,早在唐朝的时候,进士中榜抑或官员高升,都会摆宴谢师,惠顾亲友。

不过,人家的名字比咱们讲究,人家叫「烧尾宴」。

唐人宫乐图 局部

1.

进士及第,明明是平步青云的好事,为什么要叫烧尾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呢?

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就可以成为真龙。

但在过龙门时,上天会降下天火,烧掉鲤鱼尾,这样鲤鱼才能脱胎换骨,化身成龙。

烧尾,有着高升的意思,所以不管中榜和升官,名头都是「烧尾宴」。

那么「烧尾宴」,一般都请什么人呢?

「烧尾宴」一般请的朋友和同僚到家里头赴宴,同时要备一份席面,送宫里头谢恩。

唐人宫乐图 局部

2.

既然是请客吃饭,那吃什么也是有讲究的。

在唐朝,主食分饼和饭,其中饼更受唐人喜欢。

不过唐朝的饼,跟我们现在理解的有些出入,只要是除了面糊以外的面食,管你有馅没馅,有汤没汤,蒸炸烤煮,统一称为「饼」。

因此,「烧尾宴」中,「饼」是必不可少的主食。

「单笼金乳酥」、「婆罗门清高面」、「金栗平」、「水晶龙凤糕」…光看这名字你知道这些都是啥吗?

唐人宫乐图 局部

我们按着菜名拆字来理解一下——「单笼金乳酥」。

单笼,一笼一个;金,金黄色;乳,牛羊奶;酥,面粉加糖、酒做成的松软点心。

连起来就是,用单个蒸笼蒸出来的,有着金黄色牛奶的面点。

咦?这不就是我早饭刚吃的奶黄包吗!

再来看看「婆罗门清高面」。

婆罗门是佛经里,印度及印度人的一种称呼;那清高是什么呢?是蔗糖,也就是我们说的白糖。

蔗糖的提纯技术,是由印度传入唐朝的,所以这道白糖馒头,又叫「婆罗门清高面」。

至于「金栗平」就是蒸饼上涂了一层鱼子酱,「水晶龙凤糕」就是做成龙凤形状的红枣糯米糕。

唐人宫乐图 局部

3.

主食有了,那肉菜怎么说?

「暖寒花酿驴蒸」、「汤浴绣丸」、「葱醋鸡」、「升平炙」、「雪婴儿」…

前三个都很好理解,分别是蒸驴肉、猪肉丸子汤、白斩鸡。

「升平炙」就比较有意思。烤上三百条羊舌和鹿舌,然后拌在一起吃。

「雪婴儿」就更刺激了,你看这盘它又大又圆,盘里的“婴儿”又白又胖。

了不得了,你们唐朝咋还吃上人了呢?

误会了!这是油炸整蛙。

先拿细豆粉调成面糊,然后涂在蛙骨和蛙肉上,下油锅炸出型,膨胀后的整蛙,看上去就像西游记里的人参果一样。

这神奇的命名方式,不知道你们吃不吃得下,反正我是吃不下。

唐人宫乐图 局部

4.

开宴会嘛,主食肉菜都齐活了,怎么能少了甜点呢?

「玉露团」、「贵妃红」、「赐绯含香粽子」、「见风消」…这些又是什么名堂呢?

「玉露团」和「贵妃红」没什么稀奇,就是一般蒸、烤然后模具定型点心。

「赐绯含香粽子」不一样,它是水煮出来的,同时也是甜粽党的胜利。

将各种香料调进糯米里,包成粽子入水煮熟,再在外头浇上一层蜂蜜,让粽子看上去红彤彤的。

而且「赐绯含香粽子」这个名字里的「赐绯」也很有讲究,唐朝时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穿红色常服,五品以下的官员,除非皇帝特许,否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这道甜点的命名,无非是拍马屁讨口彩的产物。

最让人好奇的还是「见风消」,什么样的点心,会一见到风就消失了?

「见风消」其实是道油炸点心,糯米粉和上糖、蜜汁、酒酿,揉搓成型再压成薄片,烤一烤放在外头晒干。

等想吃了,就揪成小片,在油锅里炸熟装盘,入口即化,是下酒听曲儿必备的零嘴。

我琢磨着,这不是我煲剧必备的虾片吗?

唐人宫乐图 局部

5.

除了上面提过的,还有用各种蔬果做馅,捏出70个彩色仙女面人的「素蒸音声部」;用羊、猪、牛、熊、鹿的生肉,切细拼出五色冷盘的「五生盘」;取母鸡肚子里未生的蛋,生拌鱼胰脏的「凤凰胎」…

再看《烧尾宴食单》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菜名,我算是明白,为什么「烧尾宴」只盛行了二十几年,就被取消了。

参考资料:

唐·韦巨源《烧尾宴食单》;宋·陶谷《清异录》;森林鹿《唐朝定居指南》。本文配图来源网络《Q版唐人宫乐图》,原作画师:焦响乐UK


唐代比较著名的饭食有“青精饭”、“团油饭”、“王母饭”、“荷包饭”和“饧粥”、“茗 粥”等。“青精饭”是一种用南烛树叶的汁浸黑的米蒸成的饭,其色如青, 故名青精饭或乌饭。

唐代陈 藏器在《本草拾遗十种》中说:“乌饭法: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紧小,黑如瑿珠,袋盛,可以适远方也。”杜甫《赠李白》诗云:“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此类食品也就是今天的蒸饭。

隋唐五代的面食更加丰富,仅饼的品种就有许多。有煮饼、蒸饼、汤饼、蝎饼、阿韩特饼、凡当饼、 胡麻饼、双拌方破饼、春饼、赍字五色饼、五福饼、丸饼等。其中,春饼是一种以麦面裹菜肉蒸成或烙成的圆薄饼。

隋唐风俗,在立春日吃春饼。《月令广义》卷五说:“唐人立春日食春饼、 生菜,号春盘。薄剂煿菜肉裹食也。”“赍字五色饼”的制作 方法是“刻木莲花,藕禽兽形按成之”,饼上印有美观的花纹图案,这与现在用模子作点心的方法一样。

“五福饼”也是一种类似点心的饼,它其中有 五种不同的馅料,这反映当时饼类食品的制作有很高水平。

由饼的制作发展起来的糕点食品,隋唐以来品种繁多。如:苏(奶酪)、 豆餤(豆饴)、粔汝(米饼)、飡(糍团)、饧(薄糖)、 饼馁(有馅带奶酪的饼)等。此外,隋唐时的面条和面团食品还有许多品种: 如:冷陶(过水凉面)、汤饼(汤面),以及羊肉面、鸡汤面、素菜面等。

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如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

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羌煮貊炙”的烹饪方法最为典型。所谓“羌煮”即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类似于烤全羊,《释名》卷四“释饮食”中说:“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正是由于“羌煮貊炙”鲜嫩味美,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因而逐渐成为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饮食文明。这其中既有产于中原的蔬菜、水果、茶叶,也有食品制作方法等。1992年在新疆吐鲁蕃发掘的唐墓中,就出土过一种梅花型带馅的点心,十分精致,还有饺子,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显然是从中原传过去的。

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汉代人对从西域传入的食品的一种说法。胡食在汉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至唐最盛。

《新唐书·舆服志》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面食有餢飳、毕罗、胡饼等。餢飳是用油煎的面饼,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说:“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

”毕罗一语源自波斯语,一般认为它是指一种以面粉作皮、包有馅心、经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唐代长安有许多经营毕罗的食店,有蟹黄毕罗、猪肝毕罗、羊肾毕罗等。

胡饼即芝麻烧饼,中间夹以肉馅。卖胡饼的店摊十分普遍,据《资治通鉴·玄宗纪》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至咸阳集贤宫时,正值中午,“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

西域的名酒及其制作方法也在唐代传入中国,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记载,唐初就已将高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缇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歌咏葡萄酒的唐诗。

唐代还从西域引进了蔗糖及其制糖工艺,使得中国古代饮食又平添了几分甜蜜,其意义不亚于葡萄酒酿法的引进。


我是趣历史bot,这题我会。

唐代有一项独具特色的风俗“上烧尾”,“上烧尾”这一习俗来源于“鲤鱼跃龙门”的故事。简单的来说就是相传鲤鱼一旦跃过龙门之后,天上会降下天火,烧掉这条鲤鱼的鱼尾,没了鱼尾的鲤鱼就能够变成龙。而唐代这一习俗就是借用了这一比喻,公职人员们如果升官了,就像“鲤鱼化龙”一样要“烧尾”,“烧尾”的具体实施方式就是请同事、皇帝吃饭。这顿饭就叫“烧尾宴”。请同事吃饭还好说,但一旦有了皇帝的参与,那总不能把皇帝叫到家里来和大家一起围着桌子喝酒吃饭吧,于是烧尾宴就需要在当事人家里做好宴席上的各道菜之后,送到宫里呈现给皇帝吃,这一习俗就叫“上烧尾”。由此可见,一顿如此重要的烧尾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唐代的美食情况。今天,我们就拿唐代时一顿烧尾宴的菜单规格来聊一聊唐代的饮食情况。

烧尾宴会有一张“烧尾食单”

烹饪手段、可应用食材并不多

关于烹饪技术,唐代时还没有铁锅,现在习以为常的炒菜那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了,想都不用想。食材方面,辣椒、土豆、花生、玉米、红薯等等很多食材那时候还都是没有传入我国的.....因此,食材和烹饪手段的限制造成了,唐代时食物大多是蒸煮油炸类。

面食类蒸制点心

进到唐代一名政府官员家的厨房,首先映入的几座大的灶台,每座灶台上又有着三四个灶眼,正在同时蒸煮着美食。掀开其中一个蒸锅,映入眼帘的是:“婆罗门轻高面”,这点心的名字听起来很唬人,透过蒸汽仔细一看,几个白白胖胖蓬松柔软的馒头形状的糕点躺在蒸屉上,尝一口有着浓郁的蔗糖甜味。没错,这其实就是加了蔗糖的白面馒头,之所以名字这么唬人,是因为蔗糖的制作方法刚从印度传入到唐代不久,“婆罗门”则是唐代佛经里对印度和印度人的称呼。

再掀开旁边的一口蒸锅,这一笼里是圆形花朵状的蒸糕,看起来没什么特点,但旁边的厨子开始吹嘘,说这是他用极软的面团,一层层抹上油,又反复折叠七次而成的美食“七返膏”,咬上一口别提多香甜了。,其实就和我们现在的“花卷”差不多。

并不是所有糕点都是造型简单,造型美观、花里胡哨的糕点也是有很多的。水晶龙凤糕,用糯米做成的糕点,上部分用枣子镶嵌出龙凤形状,上蒸笼蒸到糯米爆花就可以吃了。糯米糕晶莹洁白,枣子红彤彤喜气洋洋,可谓好看又好吃。

海鲜固然不会缺席

请皇上吃饭这种重大场合,海鲜这种美味是固然不可缺少的,“金栗平”,扁扁平平的蒸面饼上铺着一层像金色小米粒的东西,捏一个放进嘴里尝尝,顿时小颗粒在嘴里崩裂开来,浓郁的鲜香之气顿时充满口鼻,没错,这可是21世纪最流行的世界珍馐之一----鱼子酱!把鱼子酱做成披萨吃,这种吃法放到现在也不得不说是奢侈至极吧。

“金银夹花平截”,把面团擀成皮,事先剔好的蟹肉、蟹黄铺到面皮上,卷成一个长卷,从侧面用刀切成小段上蒸笼蒸熟。捏一个放入嘴中,浓郁的蟹肉香气混合着面粉的麦香,嗯,这“老西安蟹肉卷”味道还是不错的!

肉食也能蒸着吃

“葱醋鸡”,用葱和醋给鸡肉去腥之后上蒸笼蒸熟;“西江料”,精选西江的猪肩肉剁碎加各种调料团成肉丸子,上锅蒸熟;“暖寒花酿驴蒸”,把驴肉剁成肉馅,加入黄酒蒸熟,冬天吃了驱寒暖身最为一绝。可能有人会说,这都是平时我们也能吃到的肉类,就没什么我们现在吃不到的吗?那这道“分装蒸腊熊”就足以堵住你的嘴了,冬眠中的熊会在背部囤积一层脂肪,称作“熊白”,夏天捕捉的熊则没有熊白。冬天捕捉到熊之后,将背部的熊白单独取出,腌制后蒸熟,别提多美味了。

大餐哪能不烧烤

“光明虾炙”,是烤活虾;“升平炙”更是奢侈,将三百条羊舍、鹿舍拌在一起烤熟吃;“箸头春”是烤活鹌鹑;“格食”是把羊杂裹上豆面之后烤熟来吃;当然,烧烤里面最为出名的“烤全羊”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煎炸食物花样多

唐代时油炸食品多起怪名, “巨胜奴”,用酥油、糖水和面,拉成细条状后外层粘上黑芝麻,扭啊扭成粗辫子形状下油锅炸熟。没错就是现在的炸麻花,在西北地区也叫“鏾子”,是一种常见的小吃;“见风消”,把糯米打成粉,加入蜜汁、酒酿揉成薄皮,稍微烤一下后挂起来晾干,等吃的时候一片片揪下来扔进油锅里炸熟。又甜又脆,看戏聊天的不二之选小零食;“雪婴儿”,别被这名字吓到,其实就是油炸青蛙,豆粉面糊裹在青蛙上整个下油锅炸,出锅后白白胖胖像小婴儿......给这道菜起名字的人多多少少有点心理问题......

羹汤类美食也少不了

用蛤蜊作为原料熬制出浓厚鲜香的羹,叫做“冷蟾儿羹”;“白龙臛”是用鳜鱼做的肉羹,色白味厚,鲜香浓郁;“卯羹”则是兔肉羹。

“烧尾宴”中的美食光有记载的就有58种,以上列举的只是一小部分,受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列举了。由以上举例看来,虽说唐代受烹饪手段、食材种类的限制,但是美食种类和精细程度还是足够令人眼前一亮的。

我是趣历史bot,这是我用心回答的第6个问题,希望能帮到你。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那就点个赞吧。关注我,带你一起涨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