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资讯 >

来了!小米也开始官宣造车,行业搅局者是否会搅动汽车行业?

2022-10-03 23:39:31 来源: 用户: 

此前,小米多次被传要开始造车,但是小米却一次次否认。苍蝇不盯无缝蛋,看来小米是准备多时。

这不,来了。

为什么是电动车?

资本大咖们乘电动风,像大水涌入城池般,蜂拥而至。前有乐视,后有恒大,再有小米。搞影视体育的架起相机了(仍然架着),搞房地产的抡起大榔头了(地基还没夯实),搞生态家电的开始联网了。既借着电动东风,吹一吹造车江南岸,这个点入局,到底晚还是不晚,你我说了都不算。可能股市说了会算,可能以后的销量说了算。

比起2015年左右的电动热潮,已经过去了六年。小米是否真的入局太晚?对于电动汽车行业,确实有些晚,毕竟造车需要三五年才能出产品。同时资本热潮对新能源行业已经开始有些疲惫,表现于今年初投资者们开始对早先的电动汽车们开始套现,比如高领资本就抛售新能源汽车的股票。所以在2020年一度疯涨的新能源汽车股票,在2021年开始下跌。特斯拉、蔚来、小鹏,也都有不同程度下跌。

小米的优势?

有人认为小米拥有足够的资金底气,足以支持其玩转汽车行业;有人认为小米生态圈,汽车更加丰富了圈子;有人认为小米自带营销,可以胜过大部分初创企业。

再加一点,资源整合。

从小米进入的行业来看,几乎每造一样东西,都很容易打破行规,把价格做到极低,把品质做到极高,也就是所谓的性价比十足。这也是小米立足不败之地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那么资源整合非常重要。所谓的资源整合,也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成本做到最低,把质量做到最高,把产量提升最高,把市场拓展最宽,这一切,小米都做到了。

汽车行业,不仅仅是传统汽车,智能电动汽车也是如此。整车上万个零件,既要保证质量,毕竟汽车是个安全驾驶的交通工具,质量安全非常重要,又要对价格进行严格管控,性价比高的车型,才是主机厂源源不断的利润奶牛。

而在国内火热发展了七八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零部件行业和新能源人才,也基本上到达“成熟”的状态,小米完全可以收割这一波,也属于后来者居上的优势。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来源于时代潮流,造车并非就是不成功便成仁的选择。小米除了造车,还有其他很多诸如手机、手机卡;电视、盒子、蓝牙手柄; 路由器、平衡车、空气净化器、体重秤、血压计、水质检测笔等智能硬件; 移动电源、插线板。 耳机、音响; 电池、存储卡; 保护套、后盖、贴膜和一些小配件;服装、箱包等等。小米开阔的产业链,也为小米积攒了一定的资本。而资本是入局汽车行业的门槛。

另外,小米官宣造车对其股市是副绝好良药,前面两次在传小米要造车,都被否决,而这次是真的官宣,股票市场似乎有些狼来了的意思,并未如期而涨。而和此前的蔚来、小鹏和理想在美股上市的车企相比,中概股等一众企业跌跌不休,意欲回国再上市,小米在港股安安稳稳,坐等升值。

而挑战仍然有,那就是汽车到底要走代工之路,还是自主制造。尽管拥有一众消费品类代工经验,对于制造业也算是玩得开,但是汽车这辆工艺制造品,对于品质管控、产能交付异常依赖。如果选择代工,那么可以省去一大笔工厂建设和设备采购费用,一百亿足够开发两三款车型;如果选择自建工厂,那么一百亿只能研发一辆汽车,而且预算也算比较吃紧。再往后看几年,100亿美元持续投入,如果在此期间,小米汽车不独立上市,收益回报是否支持投资者们持续投入?恐怕不大现实。从前浪的新势力们,不管是先代工还是先建工厂,结局都是找地、建厂,小米是否会脱离这个魔咒?一如造手机般代工造车?结局并不好说,毕竟国内汽车工厂的产能已经过剩,找一个代工资源并不是难事。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还在浪打浪。看准了浪头,就是冲浪,没看准浪头,就是翻船了。

你看好小米造车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