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轶事 理工大佚事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理工大轶事,理工大佚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人说钱学森值5个师,那么他究竟值多少?看看一组对比数据】1950年7月的一天下午,钱学森刚刚走出美国五角大楼海军次长办公室,房门就在身后重重地关上了,里面传出了歇斯底里的叫喊声: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决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说这话的是钱学森曾经的好友,原冯·卡门火箭公司的高管,美国海军部次长丹·金布尔。尽管他和这个中国籍的科学家,在喷气中心研究计划中,有着密切的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当他听到钱学森决定回国的声明时,还是忍不住暴跳如雷。没等对方走出办公大楼,他立即拿起电话听筒,拨通了移民局的电话。
于是,当钱学森举家回国时,美国海关扣押了他的全部行李,还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投入监狱,试图阻挠他回国。直到我国政府出面交涉,钱学森全家才得以安全回到祖国。这才开启了我国的两弹一星伟大事业。
那么,被金布尔说成抵5个师的钱学森,真的有那么大的价值吗?放到今天,他的功绩还只值五个师吗?
一、留学美国的科学巨星。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科院暨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着“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诸多美誉和头衔。
早在1934年,钱学森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上海交大机械系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赴美公费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深造,在那里,他仅用了一年时间,即获得了航空硕士学位。博士还未毕业,就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人员。其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喷气超音速飞机的发明,奠定了诸多理论基础。
他加入的火箭小组,后来成为全美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是美国大型火箭的摇篮。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喷气公司成立后,钱学森出任顾问,有许多好友劝他参股公司股权,以分享暴利实现财富自由,但都被他拒绝了。因为在他的心中,来美国不是为了发财,而是要学好火箭技术,早日回国报效祖国。
二、历经坎坷回到祖国。
1949年,眼看新中国解放,国家正是用人之际,钱学森辞去美国国防部空军科技咨询团和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的职务,准备回国,由于妻子正在怀孕,两人商定等生下孩子就启程。
可是,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浪潮盛行,不仅吊销了钱学森的火箭研究证书,还决定将他驱逐离境。这更加坚定了钱学森离美回国的决心。在和金贝尔交涉研究证书吊销事宜时,他向这位昔日的好友明确表示,自己将离开美国返回中国。这才有了金贝尔向移民局授意,阻挠这位火箭天才离开美国的波折。
1950年8月23日午夜,钱学森一家刚从华盛顿乘机抵达洛杉矶,打算从这里转机离开美国,移民局的官员就迎了上来,向他出示了一份限制离境的文件,还扣押了他的行李进行野蛮的检查。
在托运的行李箱中,检查人员发现了足足800多公斤的书籍和笔记本。虽然这些东西,除了教科书和复印的科学杂志文章,就是钱学森自己的学术研究笔记。但是联邦调查局还是以“企图偷运秘密的科学文件回国”的罪名,于9月9日将他逮捕。直到9月22日,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们为他交纳了15000美元保释金,他才获得释放,但仍然被监视和软禁。
1955年6月,钱学森在一封家书中夹带了一封短信,这是写给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在信中,他请求组织上帮助他早日回国。信转到中央后,周恩来阅后非常重视,立即指示王炳南和美国展开交涉。
最终,中国以释放阿诺德等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为条件,换取了钱学森回国禁令的解除,一代科学巨星历经坎坷终于回到祖国。
三、“两弹一星”元勋的价值。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和钱三强、钱伟长等科学家一道,组建了中国首个火箭、导弹研究所,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在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实验后,终于在十二年后,研制出了中国独立自主研发的“两弹一星”。
由于我们拥有原子弹的时间,比美国迟了将近20年,在这些年里没少受他们核讹诈。连抗美援朝战场上,麦克阿瑟接连溃败时,都嚷嚷着拿核弹炸东北工业基地。所以当我们的核弹试爆成功后,美国从此再也不敢拿核武器吓唬过我们了。
同时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这种威慑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价值无可限量。
再看一组数据,我国在1951年时军队总兵力为627万人,到2015年已裁减到200万左右,足足少了427万,相当于减少了427个师之多。这一切,自然和和我国核弹及导弹等现代化武器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能看出,钱老所做贡献的巨大价值!
(参考资料:《“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等
有一天,曾经是邻居的甲和乙碰头了。
甲:你孩子上的什么大学?
乙:理工大学。
甲:我孩子在清华读书。
乙:还是你孩子厉害。
甲:你孩子要好好努力也能上清华北大的。
乙:孩子也够努力的。
甲:读书光努力不行,也要讲天赋。哦!对了,你孩子读什么理工大学?
乙:麻省。
……
天就这样被甲和乙聊完了。
过了一回来了一名护士,护士说:这俩精神病一块进来都好几年了,还是没有好转,一会清华北大,一会麻省剑桥。
#分享你的今日感悟#
理工大学女博士生,毕业跟她的男友博士生,回到家乡当老师的事,众说纷纭。
有人觉得他们的选择是对的。
有人觉得他们目光短浅,没有长远计划,为了五十万的安家费,就甘于小城市的平凡的教师岗位。
有人觉得,博士生现在在地方上还是有优越感,在北京一大把,人才济济,竞争激烈。
外地城市人才大战有给安家费,没听说在北京上班,有安家费的,这就是如今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差别。
现在博士生在地方上还受重视,有优越感,再过几年,去地方上的博士生越来越多,到那时,地方大学也不用“安家费”引进人才,没有安家费,人才自个也能来了。
有的人谈到当今年轻人择业太注重实际利益,压根没有理想,功利心太重。
在老百姓心里,房子是大头,先安居才能立业。
所以地方上引进人才,提出“安家费”为条件。
不是现在如此,在八九十年代,也是如此 。
就拿两个人举例:
一个是著名作家叶兆言先生,他当年研究生毕业,考虑去向问题,有三家可选。
最后他选择了出版社,为何?
因为福利好,管房子住。
他那时三十岁,已经结婚,有一个女儿,一家三口挤在临街的一间不大的平房里。
那时的研究生少,找工作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好单位那么多,他之所以选择出版社,就是房子的筹码占了大头。
他是文学世家的清高文人,说自己也不能免俗,后来发文章自嘲地说自己没有古代“士”的风骨。
那时不是说间接地以安家费的名义给钱,是直接福利分房。
还说一个人,就是温铁军先生,他当年被人民大学引进人才,也是有分房子条件。
现在工作在大城市的无房青年,最大的梦想就是房子。
鲁迅先生说过,衣食住行是基本的生存条件,是物质生活的基础。
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后,才能去谈精神生活的理想,诗歌和文艺。
在现实面前,人们何去何从,多多少少受物质利益的牵绊,谁也不能做到世外高人的免俗。
《菊厂随风往事》春节特别篇 4、从《大学之路》到谷爱凌,再到华为轶事
今天被谷爱凌勇夺中国队冬奥第三金的新闻刷屏,满屏幕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有各种角度分析她成长之路的爆款文章。好巧不巧,我也是今天开始看吴军的《大学之路》,一共有上下两册共56万字,我才刚开始阅读。但是即便如此,前面这些页码已经被我勾勾画画很多,有些内容和自己思考感知一致,还有些则是从他这里获取了知识边界以外的新知:
他多次提到欧美一流大学的两个流派:纽曼推崇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还有洪堡式精深的专才教育。另外以自己为例,多次强调“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当你们(他的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你们的同伴大部分不会再坚持学习了,只要那时候你们还在不断地完善自己,你们就能赶上并超过别人”、易中天也说过他提倡不是“望子成龙”而是“望子成人”,真正的人就是八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
“看过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很拥挤的,但是当1/4赛程过去之后,选手们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在起点时占得的那一点便宜到这时早就荡然无存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最后,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别人说这些可能会认为是鸡汤,但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弟弟是斯坦福大学博士,大女儿进了麻省理工学院。如同今天谷爱凌的父母,谷爱凌妈妈说:“爱凌觉得她爸爸是哈佛毕业的,我是斯坦福毕业的,她爷爷也是斯坦福毕业的,她就觉得自己也必须上斯坦福,她每次说这样的话我都跟她说你不必上斯坦福,你上什么学校只要上你自己喜欢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一辈子都不放弃学习。”
回到自己的经历,大学毕业从一个青涩懵懂少年踏入百草园,到去年离开,整整16年,从华为小学一年级念到了华为大学毕业,重新踏入社会,在华为和各种优秀的领导和同事一起学习成长,再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在不同国度的不同项目,通识和专业知识都有积累。华为本来除了个人积累,本身就有完善的培训机制:新员工入职培训、上岗培训、在职培训、各种会议和研讨训战、在线平台iLearning等等,只要留心,处处都能有收获,自己至多也就是个平庸的毕业生,但借吴军的话给自己鼓鼓劲,只要你坚持到最后,就是赛道上稀疏的选手之一,坚持就是胜利,剩者为王。
再想想最近见到的各路大神:八五规划的光刻机技术负责人,在当年很艰苦的情况下(参考柳家吞并联想,贸(工)(技)是主流时代背景)一点点的推进国产光刻机进步,让巴统检查后给国家解锁领先一个阶段的设备;还有邮电部十所的专家,当时九十年代初,任老板和郑宝用经常去他们单位门口守着挖人,他们当时技术领先于正在研发CC08的小企业华为,单位也确实很多人以“无法拒绝的待遇”去了华为,在大家几百元工资的当时,华为就开到了八千,再过多年,华为早已不是当年吴下阿蒙。
★费曼是谁?比尔·盖茨称他为:此生未遇之良师,物理学讲义风靡全球;谢耳朵的“原型”;《全知》杂志曾推崇他是当代“全世界最聪明的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制造原子弹;保险柜杀手;用情至深,爱情故事被拍成电影;邦戈鼓手、画家、玛雅文字专家……桀骜不驯、挑战权威、风趣幽默……当你走近一所大学,问:哪位科学家是他们最热衷的榜样。答案是:费曼,爱因斯坦也许紧随其后。
★费曼罕见作品合集,包含自传、物理学讲义、书信集、演讲录等,8本书让你了解费曼的物理、智慧、爱恨。全景式读懂费曼。
★诺奖得主汉斯·贝特说:“有两种天才。一般的天才干大事,但他们为你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你相信你也能干同样的事,只要你足够卖力。然后有魔法师,他们怎么把事儿办成,你茫然不知。费曼是魔法师。”
★这是适合全家人共读的书,让孩子迷上费曼吧!这是给他最好的人生礼物。
★《物理定律的本性》入选教育部中小学阅读指导目录
名人推荐:
“时代最原创的思想。”——弗里曼·戴森(普林斯顿大学资深物理学家)
“一本奇妙的书!费曼有一个诀窍,能把非常深刻的思想用简单的概念和趣闻轶事讲出来。世界可以从这种清楚而并不复杂的思考中获益良多。” ——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的作者
阅读这本小册子就好象站在牛顿或者爱因斯坦的肩膀上向远方眺望。它显示出费曼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精彩的类比使读者赏心悦目,而且激励他们提出有关我们这个世界的深刻的问题。假如有哪一位曾经深思过宇宙之谜并且惊叹:为什么会如此?那么,我极力向他推荐这本小册子。——Michio Kaku,Visions and Hyperspace的作者
媒体推荐:
“费曼的一生,或可比作链式反应。从一点儿临界质量的灰质开始,这个生命向四面八方炸开,产生出热和光。” ——《时代》
“如果您以为物理学或物理学家中间没有什么乐子——那么来会会费曼吧——一个用一团原子变戏法的最令人捧腹的伙计。” ——《联合日报》
作者介绍: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18-1988)出生在纽约市的法洛克维,194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对发展原子弹做出过重要贡献。战后费曼曾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教书。1965年,他因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作为一个科学家外,费曼在不同时期还曾是故事大王、艺术家、邦戈鼓手和密码破译专家。
内容介绍:
《永远的费曼》是《走近费曼丛书》合集,共8本。包括费曼自传《别逗了,费曼先生》;费曼著名的物理学讲义《费曼讲物理入门》《费曼讲物理:相对论》;费曼的演讲《费曼讲演录:一个平民科学家的思想》《物理定律的本性》;费曼的诺奖贡献《QED:光与物质的奇妙理论》;费曼感人至深的书信集《费曼手札》;费曼女儿整理的费曼“金句集”——《费曼语录》。听费曼讲物理、讲科学、讲思想,看费曼的生平故事,全方位了解这位极具智慧、特立独行、不惧权威、惊世骇俗的科学顽童的一生。致敬我们“永远的费曼”。
★《别逗了,费曼先生》——费曼最著名的自传
★《费曼手札:不休止的鼓声》——费曼书信集,珍藏手稿和私家照片
★《费曼讲物理:入门》《费曼讲物理:相对论》——费曼经典物理学讲义,物理入门精髓,被物理老师奉为“圣经”
★《费曼讲演录:一个平民科学家的思想》——三篇传世演讲,连比尔·盖茨也推崇不已
★《费曼语录》——费曼金句,费曼世界观速览
★《QED:光和物质的奇妙理论》——费曼诺奖贡献,亲自解读
想在这个社会活下来真的太艰难了,这是社会中上阶层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我失业有几个月了,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投出去的简历犹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有人说,可以靠副业,但副业是需要积累的,不能一蹴而就,我现在最需要的是先解决温饱问题。在这几个月的求职路上,还踩了无数的坑,有平台的,有单位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
之前在平台上看到有家单位招人,而且地点就在我家附近,待遇也算过得去。因为离我家近,我就跑去了现场看看。结果到了那里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的那份招聘启示是在好几个月前就发出的,现在已经不招人了,他们那个人事主管说,因为平台的规则,放在上面的招聘贴要6个月才能撤下来,并且平台还会帮你自动刷新。这就造成了一个假象,仿佛好多企业都在招人,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实际上,真正招人的就那么几家,而且好工作一出来就被秒光了,根本轮不到你。
有次去应聘一个后勤采购的岗位,是一家医院发布的,一共招6个人。我那天到现场都惊呆了,竟然有30多个人跟我一样都是邀约来面试的。这些人中本科,硕士比比皆是,而且都很年轻,而我则没什么优势了,我自己年纪大,学历低。可是我来都来了,就这么灰溜溜地走,不拼一把,那也是一大遗憾啊。经过笔试,面试以及各种筛选考验后,面试官就叫我们回去等通知。大概过了半个月,我一打听才知道,那天30多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成功竟聘上了,剩下的5个名额全部都是医院里的内部人员。原来人家早就内定好了,我们过去只是陪衬。
有次还遇到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在竞争一家公司的物料管理员这个岗位,没想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已经卷成这样了·······
还有求职路上的各种奇闻轶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我现在都已经处于饥寒交迫,食不果腹,三餐无以为继的地步了,社会上那些高枕无忧的人还高喊,大家要响应号召,再坚持坚持,挺过去就好啦·······想起小时候学的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真是无语,我都不知道拿什么来坚持。当然我也盼望好日子到来的那一天,希望自己不会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广州头条##求职##生存#
汉川中职开展作家进校园活动
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书香校园,12月10日,汉川中职学校邀请作家龚义成先生为部分老师作文学讲座。
活动中,学校党总支书记赵志超强调了终生学习的重要意义,副校长王惠霞作了全民终身学习,从理论倡导到实地落体的指导。与会老师分别就龚义成先生今年出版的小说集《放声独唱》,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场景、语言艺术等方面畅谈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龚义成先生对学校浓郁的书香气息和读书氛围表示赞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龚义成与大家就写作体会、阅读经历、小说人物塑造等方面作了交流,并一致表示这本小说集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他还当场解答了大家的提问,并对他们的细心阅读和热情点评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感谢。
最后,副校长王惠霞表示将在学生中也大力推广此类读书分享活动,她希望广大师生能放下手机多读好书,提高文化素养。
讲座结束后,与会老师们纷纷在校微信群留言:“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平台,让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书友们聚在一起学习交流,聆听大家的读后感让我受益匪浅,三个小时不知不觉,我们都意犹未尽,很充实,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希望能再多一些。”
“今天,李纪海、钟儒平、谭俊敏、黄国安、马翠妮等语文老师的发言,精彩深刻,显示了我校语文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非中文专业出身的赵丽璟、王海棠、陈卫玲等老师的发言,也独到新颖。整个活动近三个小时,紧凑且充实。”
“我们读书的厚度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学习交流的机会,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龚义成先生是汉川市沉湖镇龚家湾人,曾任教于本校的前身汉川师范和汉川电大,后任教于武昌理工学院文学院。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短篇小说《杨柳湾的年轻人》《远村远水》《河岛轶事》《山那边有一支歌》《啊,英雄们》《陌上桑》等有一定的影响。90年代著有长篇小说《大野》《红蓝辇》,诗集《随风歌唱》等。大学任教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哈佛校训与东方哲学》《悉德·菲尔德电影教材浅析》《论马竹的小说艺术》等10余篇。合作主编大学通识教材《国粹九讲》。1986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2004年当选汉川市作家协会主席。退休后仍读书不止、笔耕不辍,正在创作中的长篇小说《金马荡》已发表前三部,颇受文坛关注。
“爸,你为什么捐这么多钱?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曹德旺捐出100多个亿,子女们都替他心疼。不料,曹德旺没生气,反而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子女们顿时陷入了沉思。
“你们要这些钱干什么?”
子女们心疼这些钱,却从未拥有过如此多的钱,当他们被问及要这么多钱的用途时,思索了半天,也没用答案,最后说,如果真给我100多个亿,我也只能捐掉了。
这正是曹德旺想要的效果,在这位父亲的眼里,孩子也不缺钱,已经花不完了,即便是把钱留给他们,最终也是由孩子们来捐掉。
自从1983年到2020年,曹德旺累计捐款高达120个亿,早就是全国首善,在2021年5月4日,又要一次性捐款100多个亿,成立福耀科技大学,重点培养工程师等科技人才。
曹德旺在2020年胡润富豪榜上,身家仅165亿,排名325位,如今再次捐出100个亿,也就是只剩下了65个亿了,以后大概是榜上无名了,然而,他并不关心这些。
他,一个普普通通的企业家,比他有钱的人很多,但比他捐钱多的人,没有!
他赚钱之后,就开始考虑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大力搞慈善,这才是中国真正的首善。
“我做企业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我认为一个真正有作为的男人,在我手上赚的钱,我死之前,必须还给社会!”
曹德旺的格局,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发家其实比一般人的企业家要难,从14岁开始,被迫辍学,倒卖淹死水果为生,后来,进入福州一家玻璃厂当采购员。
这家玻璃厂经营不善,年年亏损,曹德旺满腔抱负,到处借钱盘下了这个即将倒闭的乡镇小厂,直到1985年也就是他39岁时,他决定转型做汽车玻璃。
当时,我们国家玻璃市场100%都是依赖进口,曹德旺看不下去,抵押全部身家贷款100多万,从芬兰引进生产设备,势要让汽车玻璃中国造。
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技术攻关,终于成功研制出真真正正中国造的汽车玻璃,作为国产玻璃,他售价2000元一块,打底打破了日本货8000元一块的多年垄断!
就这样,福耀玻璃在曹德旺的带领下越做越大,到了90年代,彻底挤掉了日本玻璃,日本货无法生存,只好灰溜溜地退出中国市场了。
不过,曹德旺并没有因此消磨斗志,他的目光放在全世界,到了90年代末期,汽车玻璃大量出口国外。
物美价廉,国产玻璃在美国市场遭到了疯抢,然而,随后便遭到了美国三家玻璃公司的打压,2002年,美国商务部单方面决定对福耀玻璃加收倾销关税。
没想到,曹德旺一纸诉状,直接给美国商务部告上了法庭,这场官司打得极为艰难,耗时3年,花费了1亿元的诉讼费,搜集了无数的证据,因为曹德旺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计成本必须赢。
2005年,福耀玻璃打赢了美国的这个反倾销案,震惊了全世界,也因为这个玻璃的存在,目前中国汽车玻璃进口的比例降到几乎为0,这是国之自豪,民之所向。
在这些经历之中,曹德旺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科技人才,所以,1946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75岁了,仍旧不忘捐款100个亿,建立理工科技类大学,培养高科技人才。
曹德旺的一生,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家人,更无愧于国人,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都经营得有声有色,这个农村出来的企业家,值得我们所有人的掌声。
此次他亲自执笔,回忆自己几十年的商业沉浮与人生经历,写了一本自传,名字叫《心若菩提》,但凡看过的人,无一不被真挚的语言所动容。
他把他经历的人和事儿,能写的,不能写的,那些秘而不宣的轶事,那些内心深处的情感,那些不可说的人生大智慧,那些高于一般人的格局与认知,统统写在了《心若菩提》这本书里。
曹德旺对这本《心若菩提》非常看重,亲自审阅,亲自宣传,亲自编辑,不过一顿饭的价格,却能拜读他的一生,值了!
曹德旺是我敬佩的极为少数的中国企业家,你赞成吗?正是因为他心若菩提,才有如此大的格局,令人敬佩,点击下方蓝字,即可阅读。
#大同# 大同街巷长什么样?换个角度来看看
希望通过这些画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了解这些街巷的无声胜有声。
古都街巷的古建筑记录着岁月流逝,蕴涵着文化信息,见证着历史变迁。从2019年开始,蒋维利用业余时间,走过60多条街道,用碳素笔细细地描摹下大同不同年代、不同规制的建筑。 9日,蒋维告诉记者,仔细去感受,这些老宅院、老建筑、老街道仿佛有好多话要讲,“我希望通过这些画作,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了解这些街巷的无声胜有声”。
蒋维祖籍辽宁新民,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大同一家企业从事党建、文化与品牌建设工作,业余时间进行文旅、建筑等主题手绘创作。他对古都大同的浓厚兴趣源自他的母亲,母亲学土建专业,常常为他讲述她了解的大同轶事,比如大同为什么没有西关、华严寺为什么朝东云云,蒋维伴着对故事的憧憬长大。参加工作后,蒋维会在阳光明媚的周末、或是余晖倾洒的傍晚,穿行在斑驳沧桑的古城,每每都会有种莫名的感动,千余年的风云变幻,古城的一砖一瓦静静地矗立,书写着漫漫历史长河里的故事,记录着千百年来一沙一石的文化沉淀。
蒋维漫步古城,触摸着那些依然顽强矗立、傲然驻足的老建筑,迫切地感觉自己该做些什么,他热爱画画,认为绘画可以将现实和理想相结合,并赋予更多的情感与内涵。从2019年开始,蒋维利用业余时间穿行古城内外,沿着古城的历史街区,寻找每条街巷最具代表性的院落及建筑,用画笔定格古城古建,把没有消失的景色留在画本中。
古都千百年来的兼容并蓄,造就了多文化融合的广阔视野和长久积淀的大气民风,它们不仅氤氲于磅礴的石窟古寺,更绵延于巷陌街角。蒋维说,每每翻看这些手绘,仿佛又看到阳光为城里的老宅披上了金甲,沧桑而遒劲,清脆的风铃声如悦耳的古曲,随风袅袅。 (来源:大同晚报)
本文理工大轶事,理工大佚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