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科学教育网苏苏来为大家讲解下。长孙无忌最后什么结局,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1位网友观点...

8月科学教育网苏苏来为大家讲解下。长孙无忌最后什么结局,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1位网友观点:

  权倾天下的太尉长孙无忌清除政敌一贯毫不手软,他明目张胆陷害李治皇帝的三哥吴王李恪,然后再从容地给李恪扣上谋反的铁帽子。古往今来,无论曾经多么尊贵,曾经多么显赫,一旦沾上了谋反的边,处死是正常,不处死才是反常。

  “谋反”在长孙无忌手里就是一个筐,哪里需要哪里装,这个筐装进了驸马薛万彻,装进了驸马柴令武,装进了荆王李元景,又顺藤摸瓜装进了李恪,现在该是把谋反的源头驸马房遗爱装进去的时候了。

  从最终的结果看,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虽然同朝为官二十余年,但他们作为宰相共同辅佐李世民皇帝。长孙无忌可以与李世民皇帝穿一条裤子,房玄龄可以与李世民皇帝穿一条裤子,而长孙无忌与房玄龄不会穿同一条裤子。

  因为在贞观十七年储位之争中,长孙无忌一直坚定支持晋王李治,而房玄龄更偏向魏王李泰,现在房玄龄早已经死了,权倾天下的长孙无忌仍然要秋后算账!

  房遗爱不会想到,长孙舅舅最终还是骗了他,让他白白冤枉了吴王李恪,而他自己终究没能跳出谋反的旋涡。其实房遗爱没有想明白,无论是薛万彻,还是李元景,抑或柴令武,都是顺着他这根藤摸出的瓜,如果放过了他这根藤,单单处理那三颗瓜,可能吗?

  案发后,李治皇帝召见妹夫房遗爱:“我与你是亲戚,你为什么要谋反?”

  房遗爱则回答道:“我告发吴王李恪是希望赎罪。贞观年间,纥干承基、游文芝一起与侯君集、刘兰共同谋反,后来承基告发侯君集、游文芝和刘兰,自己得以保全首级并得到了官爵。”

  李治皇帝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荣,怎么能与承基相比?现在告发李恪谋反已经太晚了。”

  李治皇帝于是哭着对侍臣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我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

  兵部尚书崔敦礼说:“过去周公诛除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然后是汉昭帝的时候,燕王刘旦和鄂邑长公主谋逆,都以国家法度处以应有的刑罚,这些前事都不远,陛下怎么能改动法律就为了施舍恩情呢?”

  李治皇帝最终决定对自己的亲人痛下杀手。

  永徽四年二月二日,李治皇帝下诏: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三位驸马皆斩,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赐死。三个驸马虽然皇亲国戚,毕竟是外人,斩首,李元景是李治皇帝的六叔,李恪是李治皇帝的三哥,高阳公主是李治皇帝的妹妹,巴陵公主是李治皇帝的姐姐,都是自己的亲人,留个全尸,赐死!

  至此,由房家家事升级而来的谋反大案有了初步结果,三驸马斩首,两公主赐死,司徒和司空也赐死。三公位置再次产生空缺,只剩下太尉长孙无忌一人唱独角戏,他会感到寂寞吗?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房遗爱只能痛骂自己愚蠢,在最后时刻还上了长孙无忌的当,人家明明已经挖好了一个坑,而你,还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长孙舅舅,你好毒!

  柴令武,作为凌烟阁开国功臣柴绍与平阳公主的儿子,作为巴陵公主的丈夫,既是李治皇帝的表哥,又是李治皇帝的姐夫,却被长孙无忌陷害谋反斩首,怪只怪表弟李治与长孙舅舅心狠手辣六亲不认!

  久经沙场的老将薛万彻,做梦也不会想到是这样的结局,仅仅因为话多,仅仅因为牢骚满腹,难道就应该有这样的结局?

  名将薛万彻被陷害,说到底是因为他不是长孙无忌的自己人。他或许把长孙无忌当成了自己人,而长孙无忌从来没有把他当成自己人。不要忘了,你薛万彻原本是唐朝开国皇太子李建成的亲信,长孙无忌,秦王李世民的大舅子,你们原本就是两个阵营的敌人!

  最后时刻,薛万彻大声喊道:“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岂不佳,乃坐房遗爱杀之乎!”

  随后薛万彻解开衣服冲着刽子手指指自己的脖子,平淡地说道:“来吧,爽快点!”

  刽子手战战兢兢地冲着老将薛万彻砍下了第一刀,没有致命,薛万彻用尽力气大声喝道:“何不加力!”刽子手壮着胆子连续狠砍了三刀,五十多岁的一代名将薛万彻,气绝,身死。

  三位驸马被斩首之后,四位李治皇帝的亲人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李治皇帝的妹妹高阳公主、姐姐巴陵公主、六叔李元景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含恨而死,只有李治皇帝的三哥李恪因为痛恨长孙无忌的无端陷害而义愤填膺,李恪大声地在天地间种下了自己的诅咒:“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仅三十四岁。李恪有四个儿子,李仁、李玮、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岭表;还有四个女儿,其中第四女信安县主被罚守献陵。

第2位网友观点:

  公元653年,李世民之子吴王李恪被赐死,死前李恪愤怒的大骂道:“长孙无忌弄权,残害忠良,若祖宗有灵,必让长孙一族覆灭。”此事,被后世说是长孙无忌之死应有的报应。

  历史上有很多能力出色、品格出众的皇子,最后没有被选定为继承人,让人感到惋惜;这其中就有李世民之子李恪。

  毛泽东主席都曾感叹:“李恪英武,李治朽物。”

  甚至李世民也说李恪“英武类我。”

  那么李世民为何不立这个“英武类我”的李恪,而选择了懦弱的李治呢?

  李恪出生于大唐建立第二年,为李世民第三子。

  史籍记载在李世民的14个儿子中,以吴王李恪、魏王李泰最为贤能。

  李泰是李世民嫡次子,即万千宠爱于一身,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叹李世民对他:“其宠异如此”。

  后来,李泰因宠而骄,对皇位产生了想法,向太子步步紧逼,太子无奈预谋“逼宫”,终事情败露被李世民流放;李泰也因“谋嫡”被贬外放。

  这样在剩下的诸皇子中,就以李恪为最长,李治最显了。

  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嫡三子,长孙皇后去世后,由李世民亲自抚养长大,其宠爱仅次于李泰,即使已到去封地就任的年龄,也被李世民留在身边。

  李恪则到了年龄就去封地就任了,期间他也犯过错。

  在任安州刺史时,因游猎过度,损坏了百姓的庄稼,而被上报罢官。

  后李世民又将他任命为安州,或许告诉他怎么跌倒就怎么起来,并在出发前写了一封信,告诫他不要骄傲、奢侈。

  从此李恪知错能改,在安州兢兢业业做出了一翻成绩,此后也没有了关于他任何过错的记载。

  后来太子与李泰相互残害被贬外放,李世民痛心疾首,想让儿女们都能平安,又在长孙无忌的力荐下,就立了李治为太子。

  不久之后,李世民就犹豫了,找来长孙无忌商议说:“你劝我立李治为太子,可是李治过于懦弱,我怕他守不住家国;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

  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再者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不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李世民也就打消了立李恪的念头。

  并告诫李恪,身为人臣,不要有其他企图;不然会得到像西汉时,霍光凭借诏书诛杀燕王一样的下场。

  其实这里的霍光,李世民暗指的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一开始就是李世民的骨干,又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凌烟阁功臣排位第一。

  可想而知,若李治成了皇帝,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地位就非同一般了。

  李世民既然知道这些,李治又懦弱,就不怕长孙无忌夺权吗?长孙无忌身后又是关陇集团,这是李家夺取天下的根基,李世民就这么放心吗?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又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李治的亲舅舅,知根知底,所以李世民是相信这个大舅哥的。

  在安排好国事后,李世民又怕这个能力出众的儿子遭遇不测,不得不以霍光的事来告诫于他,以为只要儿子小心谨慎就能平安度过一生。

  可李恪的命运,即使他在谨慎,也没能按李世民设想的进行。

  李治继位后,李恪德望出众,被升任司空,太子太师等职。

  这让长孙无忌非常忌惮,时常想起李世民的话“李恪英武果断,非常像我。”

  公元653年,也就是李治登基第四年,长孙无忌终于找到机会了。

  这年房遗爱等人谋反,李治派长孙无忌前去审理,房遗爱为了活命,根据长孙无忌的指示而诬告李恪谋反。

  上报皇帝后,长孙无忌立即派人让李恪自缢,有了开头一幕,这年李恪34岁。

  仅6年后,长孙无忌亦被人诬告谋反,让其自缢;他怎么会想到,自己最后的命运,会与被他诬陷的李恪一样的下场。

  这可真是: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句话送给长孙无忌最为合适了。

  @巴黎故人

  李恪身上还流淌着隋、唐两大皇室的血脉。

  李恪的母亲是杨妃,乃隋炀帝之女,或许正因如此才将他取名为恪,“恪”者,恭敬、小心之意。

  可如此显赫的生世,在克制也避免不了别人的猜忌,生世即是李恪的荣耀,也是巨大的枷锁。

  不是嫡子、背后又没有势力、又流躺着隋炀帝的血脉。

  这就注定了他从出生就无缘于皇位了,但如果他平庸或许能安稳度过余生,可他却是“英武类我”,就注定他连一个贤王都做不了。

  关注我@巴黎故人 讲故事给你听。

第3位网友观点:

  公元653年的一天,唐高宗李治看着卷宗上一连串的人名痛哭流涕。他用乞求的口吻和朝堂上的大臣说:“不能饶他们一命吗?”

  没想到国舅长孙无忌冷冷地回应道:“不可以。”李治顿时瘫坐在龙椅上。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一年前的一桩家庭纷争案说起。

  话说有一天,高阳公主跑到皇兄李治面前哭诉其夫兄房遗直对她欲行不轨。李治听后龙颜大怒,让国舅长孙无忌彻查此事。

  高阳公主是李世民倍受宠爱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的她养成了专横跋扈的性格。

  在高阳公主15岁时,李世民为了笼络重臣,把她嫁给了中书令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

  长孙无忌在调查中发现,高阳公主的说辞是子虚乌有的,是她捏造事实来诬陷大伯哥房遗直的。

  原因是房玄龄死后,长子房遗直就继承了他银青光禄大夫的封爵。这也是符合当时的法律法规的。

  但是高阳公主骄纵叛逆惯了,她认为自己贵为公主,这爵位应该属于自己的老公房遗爱。她胸有成竹地认为皇帝哥哥也会向着自家妹子的。

  与此同时,房遗直听说高阳公主到皇帝那诬告他,正在家里惶惶不安地来回踱步。

  他愤愤地骂道:“高阳公主这个恶妇既然你非要将我置于死地,那就来个鱼死网破吧!”

  于是房遗直也火速地来到李治面前,告发他的弟弟和高阳公主谋反,李治一听,感到非常震惊。再次委托长孙无忌调查高阳公主夫妇。

  这一查还就真的查出了问题,先说说高阳公主,她买通掖庭令,让其侦察宫廷内的变化。在古代天象只有宫廷里特定的人才能察看,个人私窥天象,就是有谋反的企图。

  再说说她的老公房遗爱,他在贞观朝同魏王李泰站队,到了李治上台当皇帝时,自然也就属于失势派了。

  这个庸碌无为的纨绔子弟,家里经常会来一群皇亲,他们价值观相同,都是遭受朝廷冷落的人。

  这其中有李治的叔叔荆王李元景,妹妹巴陵公主和驸马柴令武,姑姑丹阳公主和驸马薛万彻。他们在一起唠唠闲磕,在抱怨吐槽一下当朝的皇帝李治。

  长孙无忌下令逮捕了这些企图要谋反的皇亲,而且利用房遗爱口供和证词“坐实”了他们的罪行。

  贪生怕死的房遗爱任由长孙无忌摆布,他愚蠢地认为只要配合长孙无忌,就能保命。哪知长孙无忌怎么会放过他这个祸害呢?

  在长孙无忌的威逼利诱下,远离长安的吴王李恪也被牵连了进来,在这次事件中惨遭冤杀。

  吴王李恪勇猛果敢,很有威望,在朝廷中的地位和长孙无忌不相上下。所以长孙无忌视他为眼中钉,更觉得是皇上李治潜在的威胁。

  司法调查结束后,以高阳夫妇为首的这几个宗室成员全部判了死罪。长孙无忌把一沓卷宗送到李治面前,他看着那一串串熟悉的人名,内心隐隐作痛。

  他用乞求的口吻和大臣们说:”荆王是朕的叔父,高阳是朕的妹妹,吴王是朕的兄弟,这些人都是朕的至亲,能否免他们一死?”

  朝堂上鸦雀无声,只有长孙无忌冷冷回答道:“不可以。”这个被亲舅舅架空权力的皇帝竟没有一点办法拯救自己李家的人。

  老谋深算的长孙无忌借刀杀人,把自己的政敌一网打尽,这其中还包括和他不和的将军李道宗,和房家关系要好的大臣均被革职流放。

  在这次事件中,房家虽然遭受了毁灭式的打击,但房遗直因举报有功,免去死罪后也被流放,因此也只有这一支血脉得以延续。

  公元659年,长孙无忌遭到中书令许敬宗的诬陷,罪名如出一撤,他先是被流放,后被赐死。吴王李恪临死时对他的“将被屠灭全族”的诅咒变成了现实。

  这真是风水轮流转,因果有轮回。长孙无忌怎么也没有想到会被自己的亲外甥灭掉吧!

第4位网友观点:

  长孙无忌罪有应得,李世民杀弟占弟妇,李治纳武则天,报应不爽!

第5位网友观点: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逝,西突厥趁机反叛。高宗(李治)命程咬金率军出征,唐军大胜,追击敌20里,斩杀1500余人。不久,唐军班师回朝,李治大怒,将程咬金减死免官。

  武则天以扳倒李世民留下的开国功臣们才得以上位,长孙无忌被流放自缢,褚遂良被贬到爱州(越南清化),李绩则是装病躲过一劫,唯独陈咬金在家乐呵呵的带孙子。

  为什么武则天要放过开国功臣陈咬金了?

  这件事,还要从鹰娑川之战说起。

  公元649年,“天可汗”李世民病逝,太子李治继位。

  消息传到漠北草原,西突厥大将阿史那贺鲁联合散乱的部落发动叛乱,自称可汗,与大唐对峙。

  李治大怒,决定派兵攻打,可是曾与先皇一同作战的名将,此刻已只有李绩和程咬金了。

  李绩正出任朝中宰相无法脱身,那就只有程咬金了。

  李治随即任命程咬金为左卫大将军、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唐军出征阿史那贺鲁。

  公元656年12月,程咬金大军与西突厥2万骑兵相遇,前军总管(先锋)苏定方率领500骑兵就去冲击西突厥骑兵,西突厥骑兵被打得大败。

  程咬金大军乘胜追击了20里,斩杀西突厥军1500余人。

  此战,苏定方立下大功。

  行军副总管王文度见此非常嫉妒,他不愿苏定方在获功劳。

  就对程咬金说:“我们虽然取得胜利,但是官兵也有死伤,千万不要急追敌寇,应摆好阵型,谨慎前行,以保万全之策。”

  王文度还说持有皇帝密旨,怕程咬金以丈勇猛而轻视敌人,特让他来节制程咬金。

  程咬金相信不已,随即下令不许深入追敌。

  正值隆冬时节,唐军整日骑在马上,又身披重甲,又缓缓而行,时与继日,粮草不继,人马相继病冻而死,士兵疲惫不堪,没有一点士气。

  苏定方见此,就劝程咬金:“我们是来歼灭敌人的,如今坐困自守,敌来必败,如此怯懦,怎么立功!皇上以您为大将,怎么可能又密诏副手发号施令,其中肯定有诈。请下令把王文度抓起来,飞表上奏皇上弄个清楚。”

  可程咬金坚定王文度之言,坚决不听。

  当程咬金大军到达恒笃城,有数千家胡人开门归降,王文度却说:

  “这些人等我们离开,肯定又会反叛,不如全部杀掉,夺取其资财。”

  苏定方反驳道:“这样干我们自己倒成贼了,怎能称得上是为国征讨叛逆!”

  在王文度的坚持之下,程咬金命令大军将这些胡人赶尽杀绝,并瓜分了城中财物。

  程咬金班师回朝后,因王文度矫诏败露,李治大怒,将二人下狱。

  后,王文度被贬为平民,身为大将的程咬金则减死免官。

  不久,李治又恢复了程咬金的官职,但程咬金深感羞愧,就请辞回家养老,不再复出。

  所以程咬金完全错开了与武则天的交集,也就不可能成为武则天的阻碍了,最终在家过得逍遥快活的晚年生活。

  @巴黎故人

  程咬金是隋唐时期的猛将,纵横沙场长达46年之久,怎么会在这最后一战丢掉一世英名了?

  程咬金以骁勇善战著称,担任的主要是先锋,却从来没有单独领兵作战的经历,他是将才而非帅才,是一个执行命令的人。

  程咬金生于589年,此时他以66岁了,这样的年龄还要奉命出征,既体现了他在唐军的地位,也反应了唐朝缺乏大将之才。

  对于程咬金,这次失败让他免职回家,错过与武则天正面冲突,不至于落得像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的下场,最终得以颐养天年;

  这可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关注我@巴黎故人 讲故事给你听。

第6位网友观点:

  652年,长孙无忌接过房遗爱谋反的案子,想到了一个人,他突然觉得,唐高宗李治对他说的一番话,是话中有话,有点意味深长。

  李治是这样说的:“皇舅,房遗直告房遗爱谋反,这个案子,朕就交给您了。您就给朕好好整顿一下朝堂纲纪。”

  长孙无忌想到的那个人是吴王李恪。他与李恪都是一品三公,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恪是李治的同父异母兄长。李治所有在世的兄弟中,李恪年龄最大,声望最高;而且,李恪是先帝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因此他也最受长孙无忌的忌惮。

  为什么说在李世民的14个儿子中,他最喜欢李恪呢?

  九年前,即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嫡长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李世民就开始为太子的人选伤脑筋。他先打算立嫡次子李泰,但李泰却被李承乾咬了一口:承乾供出李泰谋夺太子之位。结果李泰被贬。

  李世民就三个嫡子,还有一个就是李治。李恪是庶子,他的母亲是杨广的女儿。李承乾被废,李泰被贬,长孙无忌就建议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

  不久,李世民有点后悔了,便问长孙无忌:“你劝我立李治为太子,然而李治懦弱,恐怕不能承受社稷之重。李恪英武,性格很像我,应当立他为太子,如何?”

  长孙无忌回答:“太子仁厚,守成应该是没问题的。”李世民又说:“你反对立吴王,是因为他不是你的外甥吧?吴王像我,杀伐果决。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长孙无忌心中一紧,但他仍然不动声色:“陛下,举棋不定则败,太子之位,怎么能随意改变呢?请陛下三思。”“那就依你所言,免得以后你再后悔。”李世民无奈之下,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长孙无忌为什么反对李恪呢?原因很简单:李治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李恪是隋朝皇帝杨广的亲外孙,与长孙无忌没有血缘。

  易储这件事,长孙无忌虽然赢了,李恪却开始记恨他。长期的相处、争斗,让长孙无忌见识到,李恪英武刚毅,在朝野声望很高,而李治性格懦弱;这让长孙无忌变成了“有忌”。

  九年来,李恪的存在,让长孙无忌如鲠在喉,他忌惮李恪,不断回味李世民的那句话:“吴王像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如今,皇上命他督办房遗爱谋反案,这真是天赐良机!他要扳倒李恪,为了外甥的皇位,也为了他的权柄越玩越顺。

  长孙无忌仔细研判案卷,派人调查,亲自审讯。“涉嫌房遗爱案的王爷、公主、驸马,都与我没有血缘关系,”他想,“就让他们陪葬吧!”九年后,长孙无忌没有后悔,而且还要穷追猛打,扳倒他最忌惮的人。

  怎么给李恪定罪呢?

  长孙无忌暗示房遗爱:“吴王李恪名望素高,人心所向,皇上很是忌惮啊!”遗爱心领神会:“李恪与我等是同谋,我今举报他,希望与纥(he)干承基一样能够赎罪。”“驸马可直接向皇上举报吴王。”

  纥干承基赎罪之事,发生在九年前。纥干承基是太子李承乾的卫士,他举报李承乾谋反,李世民赦免了他,还给了他官职。受此案牵连,李承乾被废,李元昌、侯君集、刘兰、杜荷、李安俨等功臣被杀。

  如今,房遗爱觐见李治,李治质问他:“朕与你是亲戚,你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回答:“我包藏祸心,罪该万死。纥干承基举报前太子谋反,先皇免他死罪。我今告发李恪,希望与纥干承基一样得免一死。”(《册府元龟》卷六百十七)

  房遗爱提到前太子李承乾,这让李治不高兴,他直接怼了遗爱一句:“你享受了公主的尊荣,怎么能与纥干承基相比呢?你现在告发吴王谋反,已经太晚了。”房遗爱是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既做了小人,又丢了小命。

  653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内被缢杀。李恪同母弟蜀王李愔被贬为庶人。李恪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玩弄权柄,构陷良善,说如果祖先宗庙有灵,长孙无忌不久就会灭族!(《资治通鉴》卷199)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删

第7位网友观点:

  李世民杀死自己亲哥哥和亲弟弟的时候,有没有后悔悲痛过?

  今天看了《大唐情史》第一集,长孙无忌够狠,魏征是太子的人也没有杀死李世民,宗将军还是站在了李世民一边,玄武门之变后,进入贞观之治。

  但是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刚开始李世民去东宫的时候,参加鸿门宴,明明喝了玳姬献上来的毒酒,为什么没有死掉?李世民到底看上了东宫的谁?

  第一可能是毒酒的剂量下的太少了,第二可能是李世民喝的少,吃了解毒的药,第三就是可能是历史是成功人写的,并没有毒酒一说,可能是李世民自己编的,找了一个玄武门之变的理由,也是个未解之谜。

  后面不打算看了,后面就是情史了,看的我受不了[捂脸][捂脸][捂脸][捂脸]还是去看贞观长歌吧!

第8位网友观点:

  大唐之美食供应商 书评:书写的不错,但是没搞明白马周怎么成半个反派了?还有杜如晦死了吗?还有秦琼压根也没出现?长孙无忌的小跟班褚遂良(褚亮?)?尉迟恭?所以,还是有缺憾的,同时,故事稍微有些平,冲突少,可能和大纲设定有关,也可能和口味、写作方向、题材有关,但写到现在局面,冲突跌宕就很难了,只能这样相对清淡结尾了!

本文长孙无忌最后什么结局,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