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新民 薛永民简介
8月科学教育网苏苏来为大家讲解下。薛新民,薛永民简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1998年12期,下靳考古队。
山西临汾下靳村位于临汾市西南约10公里处,东南距陶寺遗址约25公里,西隔汾河与吕梁山相望,南、北为平坦开阔的临汾盆地,海拔高度450米,属发育良好的河旁台地(图一)。
1997年,山西临汾尧庙乡下靳村一砖厂在村北取土时发现了大片墓地。同年3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临汾行署文物局开始现场清理。同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临汾行署文物局、临汾市文化局组成下靳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
墓地原来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墓葬总数1500座以上,是一处大型墓地。本文只介绍第一阶段清理的158座墓葬的情况。
地层堆积十分简单,大部分墓葬开口于耕土层下。根据头向不同可分为A、B两类。
A类墓第一阶段清理的墓葬中,有131座属A类墓(图二)。
(一)墓葬形制
头向东南,方向在南偏东。绝大多数左右并列,成排分布。现存墓葬最少的一排仅有2座,最多的一排达22座。A类墓分布密集,虽有个别打破关系,但总体来看仍是排列有序的(图三)。这说明,该墓地有一套比较严格的入葬规定和管理制度。
131座A类墓中,有人骨的墓为122座。能鉴定岀性别的有91具,其中,男性42具,女性49具;能够鉴定岀年龄的有81具,其中,少年1具,青年6具,壮年9具,中年44具,老年21具。
(二)墓葬举例
M57
已被盗扰,口部东北侧被破坏,长1.92、宽0.9、深0.93米。墓内散置分属两具个体的残碎人骨,一男一女,均为壮年。西北角竖放1件陶瓶(图九),南部人骨间有1件黑色手镯(图七)。
(三)随葬器物
A类墓中的54座发现随葬品,共127件,包括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除小件器物外,每座墓一般仅有1~3件随葬品。
1.陶器
陶器9件,全部是瓶,均岀自宽0.9米以上的墓葬中,多数被放在墓内西北角,瓶体紧贴墓壁。
陶瓶均为泥质褐陶。侈口,尖圆唇,细长颈,折肩,腹向下斜收或内弧,小平底。颈、肩、上腹部和口沿内侧皆绘红彩。
2.玉器
玉器质地较疏松,硬度不高。种类有璧、暧、璜、钺、双孔刀等。其中,钺、双孔刀的磨制十分精细,且无任何使用痕迹,显然不是实用器,可能是礼器。钺多横置于墓主下肢骨上,双孔玉刀则放在墓主肱骨外侧。璧、環多发现于死者手臂或身旁,玉璜则多放在墓主胸部。
3.石器
种类有缺、钺、双孔刀、贝状饰、绿松石腕饰等。
4-骨角器
有骨镶、骨笄、牙縄等。
B类墓除个别有骨笄外,其余不见任何随葬品。骨笄分扁平长条状和圆柱状两种,均发现在墓主头顶。举例如下:
M41
长1.8、宽0.5、深0.8米,墓主为一中年女性,仰身直肢,骨架保存较好,未见任何随葬品(图一九)。
综上所述,A、B两类墓的头向、葬制、随葬品都有十分明显的差别項类墓无一被盗扰,骨骼保存较好,而A类墓不仅多经盗扰,而且骨架保存较差。此外,这两类墓中有打破关系的均是A类墓打破B类墓,所以,B类墓应早于A类墓,它们分属不同时代的不同部族,不可混为一谈。
临汾盆地类似于陶寺文化的遗存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发现①,但直到1978年对陶寺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之后,陶寺文化(最初称为“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才确立了在龙山时代诸文化中的突出地位气8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在临汾盆地进行的反复调查和对相关遗址的发掘,不仅基本搞清了陶寺文化的分布范围,而且找到了进一步分期的线索和依据,使我们对该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陶寺文化的直接前身——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整体面貌也被充分揭示出来。根据近年的研究,以陶寺遗址早期为代表的遗存,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晩期阶段气这一时期,临汾盆地的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周围其他考古学文化,已经有了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处于较高级的“方国”阶段。
与陶寺遗址同步发掘的陶寺墓地囊括了从庙底沟二期晚期直到龙山时代不同阶段的墓葬©,其中.与遗址早期年代相同的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已认识得比较清楚,而属于龙山时代的情形却因晚期缺乏大、中型墓、小型墓内不随葬器物而悬而未决。
下靳墓地是继陶寺之后临汾盆地又一经科学发掘的大型墓地。下靳墓地A类墓的年代与陶寺墓地早期墓葬相当,属于临汾盆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晚期阶段,尚未进入龙山时代。下靳墓地B类墓全部早于A类墓,头向东北,除个别墓随葬有骨笄外,其余没有任何随葬品。墓内人骨保存较好,填土也与A类墓不同,因此,B类墓是早于A类墓的另一个部族的墓葬,但其具体时代却不能确指。
此外,下靳墓地出土的玉、石器和陶瓶的形制均不见于年代相近的遗址中,其源流尚不十分清晰,这种仅见于该墓地的器物到底隐含着什么信息还有待研究。
领队:石金鸣
发掘:石金鸣、宋建忠、薛新民、李俊峰
绘图:权美丽
执笔:宋建忠、薛新民
本文薛新民,薛永民简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